“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将会致力成为一名光明使者为更多患者打开窗户!”
——本期学术之星、国奖双料获得者
刘畅,女,90后,汉族,江苏南京人。于年考入南京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学院攻读眼科专业硕士学位。专注临床学习之余主要开展视网膜病变的遗传机制及下游调控信号研究,以第一作者在《BiochemicalAndBiophysicalResearchCommunications》,《Theranostics》,《Oncotarget》,《Circulation》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35.)。曾获得年度一等学业奖学金。年南京医科大学“学术之星”硕士组第一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像藤蔓一样的女孩看似普通柔弱,实则坚韧自恃。用“藤蔓一样的女孩”来形容刘畅最贴切不过了。深思:对于失明者而言,还有什么比光明更重要一个因外伤引发白内障的孩子,双眼几乎已经到了失明的地步。几经辗转来到南京医院的眼科,一位医生当时正在用手电筒为他检查眼部情况,孩子瞪大了双眼,没想到,孩子突然伸手,一把抢过医生手中的手电筒,将手电筒几乎戳到眼珠子里去感受光亮。这一幕使得刘畅陷入了深思,让她深刻地感受到光明对于患者的意义。因为在临床上,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幼儿,无论是白内障患者还是青光眼患者,当他们面对失去光明时的慌张与无助都是如出一辙。
在南京医院实习的一年里,刘畅观摩学习了多台白内障、青光眼以及视网膜等眼科手术,优秀实习生的称号使她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眼科医生的目标。
准备:前途虽有荆棘阻,笨鸟先飞亦超群鲁迅先生曾说过,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
年6月刘畅告别了大学,7月份就一头扎进了南京医院的实验室。她广泛而系统的阅读专业相关的书籍、文献材料,认真研读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展,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各项学术讨论。在师兄师姐们的帮助下,她很快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第一个课题——Pizeo2蛋白调控肿瘤的生长和迁移。以眼部微血管为模型,将眼科与肿瘤学科结合,促进学科之间的学术交叉。
在实验的一开始,模型构建就成了一大难题,如何将荧光染料打进小鼠细如发丝的股动脉中?如何将肿瘤细胞接种的小鼠体内?凭借自己的态度,再加上样红师姐的悉心指导,很快,她找到了突破困难的方法。经过了一年的努力,以共同第一作者在《Oncotarget》上发表了人生第一篇SCI论文,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年度一等学业奖学金。
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八段围棋高手,却始终不忘温习围棋入门知识;驰名中外的乐器演奏大师,却时时不忘基音演奏训练。
于是从细胞实验到动物实验,在每一个实验过程中,她都当作艺术品一样去完成。她能够剥离出完整的小乳鼠视网膜,并将其剪成四叶草的形状。她更大胆尝试斑马鱼的模型,如绿豆大的斑马鱼眼球,能成功的取出完美的视网膜。为下一步研究视网膜血管相关的疾病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细胞实验中,构建高糖、氧化应激、低氧等损伤模型时,无论是在计量上还是时间上,刘畅都能够认真的把控,她完成的细胞成管实验也是美如网格状。科研总在不经意之间挑战着人们的认知,之前在学术届刮起的“长链非编码RNA”之风貌似已经慢慢走远,“一直飞行于雷达之下”的环状RNA将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正缓缓升起。刘畅也敏锐的发现了这颗明星,并大胆猜测它与眼部疾病的关系。在颜标教授的指导下,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学术界尚未研究的问题——circRNA在视网膜血管病变中的作用研究。在拍照小鼠视网膜血管的实验中,需要将每个实验组的血管网都拍摄清楚,包括血管末端出芽的细节。她能够一直呆在暗室里拍摄到晚上12点;剥离小鼠视网膜,可以一个下午花上四五个小时坐在显微镜前;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实验,更是能待在细胞房里面一天。一个星期七天的时间,她几乎将这七天的医院和实验室。终于在年刘畅以共同第一作者和第一作者分别在国际权威杂志《Circulation》(IF=19)和《Theranostics》(IF=8.7)发表两篇关于环状RNA与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研究的SCI论文。其中《Circulation》杂志中的论文首次将环状RNA的理论导入眼科研究领域,构建了“标记筛查-功能鉴定-机制研究”理论体系,为认知眼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平衡:“临床”与“科研”两不误她跟随导师认真对待临床工作,从门诊到病房无不见她忙碌的身影。她回忆印象最深刻的是半夜接诊过一个60多岁的老婆婆。由家人搀扶着,双眼红肿睁不开、眼泪不停的往下滚。拉着她手不停地说:“医生、快救救我、我看不到了、我眼睛瞎了……。”一脸痛苦和焦虑表情。经过仔细的问诊,马上给老人家点了表面麻醉剂。瞬间眼睛就睁开了。老人家马上喜笑颜开,说道:“原来我没有瞎,吓死我了。”趁着老人家这个时候,刘畅马上检查,发现角膜上皮弥漫的点状脱落,电光性眼炎的诊断无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将会致力成为一名光明使者为更多患者打开窗户!”这是刘畅最引以为傲的一句话,她强调医学生做科研重点不在于为了发文章报专利,而在于认识到现有治疗手段的有限性,重视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只有真正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才能经得住考验。
传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帮助师弟师妹们的同时,她更愿意把自己理解体会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他们。她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