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家长们整理了
近视的相关问题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近视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称为近视眼(myopia)。此时检查验光则会提示近视度数,例如通常称近视50度,记录为“-0.50D”。
在眼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外界的平行光进入眼内,其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则形成清晰像,此称为正视;若焦点无法落在视网膜上,则称为非正视,也就是屈光不正。
近视分类
近视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三类,分别依据近视度数、屈光成分和病程进展进行分类。
轻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
轻度近视:≤度(≤-3.00D)。
中度近视:度~度(-3.00D~-6.00D)。
高度近视:度(-6.00D)。
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
轴性近视:最常见,眼球前后径过长(即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而屈光力(即角膜和晶状体等眼其他屈光成分的屈光性能)基本在正常范围。
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或各屈光成分之间组合异常,导致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基本在正常范围。
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
单纯性近视:近视度数一般在-6.00D以内,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属正常。
病理性近视:一般近视度数较高,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患者除了远视力差之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斑出血、新生血管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要大得多。
近视的成因
关于近视形成的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近视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良用眼习惯等。
基本病因
遗传因素
大量调查表明,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常可见家族聚集性,父母双方或一方近视,孩子发生近视的可能性会增大。其中比较明确的是,高度近视的发生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环境因素
长期近距离用眼者的近视发生率较高,这也是我国青少年近视高发的主要原因。如果再叠加上环境照明不佳、阅读字迹过小或模糊不清、持续阅读时间过长、缺乏户外活动等因素,更加促使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诱发因素
有研究提示,微量元素缺乏、营养成分失调以及大气污染可能都是近视的诱发因素。
随着近年来电子产品的普及,长期近距离看电子屏幕也可能会促使近视发生发展。
近视所带来的不良症状
近视最为熟知的症状就是看近处基本正常,看远处视物模糊。随着近视度数增加,还会伴随一些其他视觉症状。
典型症状
远视力减退
视疲劳过度用眼后出现重影、畏光、眼干、眼痒、眼异物感、眼部酸胀、头痛等。
外斜视
眼球改变眼轴变长,表现为眼球突出。当眼球前后径过长,眼球后极部扩张,形成后巩膜葡萄肿。
眼底损害多发生在高度近视。
伴随症状
当近视度数较高,尤其是病理性近视或当合并眼底损害时,可出现以下表现:
视物遮挡
视野改变,引起视物遮挡感。尤其当并发视网膜脱离时,看东西可出现大片遮幕感。
视物变形
当病理性近视并发*斑变性,*斑出血或*斑裂孔时,可出现视物变形。
视物重影,眼球转动受限高度近视眼可发生固定性内斜视,常表现为极度的内下斜视,眼球转动受限。
色觉异常
病理性近视可出现继发性色觉异常。常见有蓝色觉及*色觉异常,当病变累及*斑部时,可出现红色觉异常。
光觉异常
病理性近视的光敏感性可能降低,且比矫正视力更敏感。暗适应功能异常,也就是从强光环境进入暗处,眼睛很长时间不能看清物体,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夜盲。
对比敏感度下降
飞蚊症
近视的成因
当出现持续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须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视力检查;对于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者,一旦发生视物遮挡、视物变形、光觉异常的时候,应该警惕视网膜或眼底病变,尽快就医,做进一步检查。根据症状怀疑患有近视,应及早于眼科就诊,尤其是青少年近视发展快,家长更应该及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