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例患者为远程诊疗,服羊肉后出现双手及余处湿疹,瘙痒不适,经服用西药等抗过敏药后,效果不佳。由于此患者较熟悉,平时身体无大碍,经过询问一般情况,查看湿疹皮损处照片后。经过思考,试着开出下面的方子:
苍术6g*柏9g苦参6g制何首乌9g
白蒺藜6g紫草6g荆芥6g防风6g
地肤子9g蛇床子6g
5剂
嘱其中药煎完后,多余的药液可继续湿敷患处
几天后患者给我发来照片反馈,喝药之后湿疹好多了。说没想到就这么点药,一剂还不到5块钱,就起到作用了。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病案分析
此例湿疹方子和思路都很简单,就是二妙散加苦参、地肤子、蛇床子清热燥湿,荆芥、防风祛风除湿,紫草清热凉血,定风珠(首乌、白蒺藜)祛风止痒。虽然药味不多,但大致能与病机契合,所以小方也取到了疗效。
于是对于湿疹及其他皮肤病,就有了一些浅显的思考:
1.皮肤病很多表现为瘙痒等感觉异常,中医认为是风邪夹杂其他邪气等在肌表作祟。风为百病之长,任何邪气都易夹杂风邪,所以可以用荆芥、防风等这一类祛风药,湿疹离不开湿邪,用风药也能起到风能胜湿的效果。
2.对于湿邪,祛湿一般选用二妙散,加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等燥湿止痒药。如果患者表现为明显的脾虚湿胜者,要以健脾燥湿为主,如除湿胃苓汤、平胃散等,湿热为主的可用消风散等。此外,李可老中医的经验用药定风丹也可随证加入。
3.治风先治血,很多皮肤病患者大多肌表气血、营卫不和,需要用到血分药。祛风药或燥湿药大多偏于温燥,单用或剂量过大对于血虚或血瘀有热的患者可能适得其反。所以但凡用风药的时候,一般也爱用一两味血分药,或补血、或活血、或凉血。对于湿疹急性期表现局部皮肤发红、瘙痒严重的,西医归结为炎症或过敏反应,而中医认为大致可归为血热,所以可选取紫草、赤芍、丹皮、生地等这类清热凉血药。日久慢性病程的,甚至皮肤呈现苔藓样变、粗糙增厚,多虚实夹杂,可适当加可加扶正药、健脾药、补气药、以及活血祛瘀药、解*散结药等。
4、某些专病专药及经验用药,如蝉蜕、乌梢蛇等,加入后可能会起到不可替代的疗效。但需要排除患者特殊体质,如对某些异体蛋白过敏等。
湿疹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几个点是:
1.这种患者大多脾胃不好,本身元气亏虚,有的是过敏体质,开药不能过于苦寒或剂量过大,曾见过很多大夫属于霸道类型,开方不仅药味多,剂量也大,还喜欢用一些虫类药如蜈蚣之类的,对于这种特殊体质还是小心为妙。药味过多、过大对脾胃也不利,欲速则不达,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湿疹治疗也必须有整体观念、顾护脾胃的观念。
2.湿疹虽然表现在皮肤上,但是是体内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也是机体自救和邪气外发的表现。此时最好能采用中药等因势利导扶正祛邪,而不是用激素等或其他不当方式把它压制回去,使病邪深入,病位加深,给内脏疾病埋下隐患。诸症当先解表,要重视疾病的表证阶段,湿疹也不例外。
小贴士:
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呈多形性,对称分布,明显瘙痒,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家族中也经常有类似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大部分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的升高。
湿疹病因复杂,常为内外因相互作用结果。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外界刺激如日光、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是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1.根据病程,湿疹可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三大类。
(1)急性湿疹皮损初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逐渐融合成片,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呈明显的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边缘不清。如继发感染,炎症更明显,可形成脓疱、脓痂、毛囊炎、疖等。自觉剧烈瘙痒。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肛周等,多对称发布。
(2)亚急性湿疹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皮损以小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仅见少量丘疱疹及糜烂。仍有剧烈瘙痒。
(3)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也可开始即为慢性湿疹。表现为患处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鳞屑,或因抓破而结痂。自觉瘙痒剧烈。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处。病程不定,易复发,经久不愈。
2.根据皮损累及的范围,分为局限性湿疹和泛发性湿疹两大类。
(1)局限性湿疹仅发生在特定部位,即可以部位命名,如手部湿疹、女阴湿疹、阴囊湿疹、耳部湿疹、乳房湿疹、肛周湿疹、小腿湿疹等。
(2)泛发性湿疹皮损多,泛发或散发于全身多个部位。如钱币性湿疹、自身敏感性湿疹、乏脂性湿疹。
注意事项:
1.避免自身可能的诱发因素。
2.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清洗及接触可能敏感的物质如皮毛制剂等。少接触化学成分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涤精等。
3.避免可能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酒类。
4.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切忌乱用药。
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