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3月5日,医院披露一“青光眼”病例称,56岁的张先生因一次性喝了毫升水解渴,当下突感眼部剧烈疼痛、发胀,且伴有呕吐。经检查,他确诊为青光眼。对此,众多网友纷纷热议:原来喝水也有风险!
医院眼底病科主任刘洋表示,虽然张先生“牛饮”喝水的方式导致眼压升高,但是并不能说张先生的青光眼是喝水所导致的,只能说这样错误地喝水方式诱发了青光眼发作。
因为大量快速喝水,导致了血液稀释引起的渗透压降低,进入眼内眼压房水也会增多,从而导致眼压快速上升,而眼压上升严重,自然会加重青光眼的症状。
目前,我国约有万名青光眼患者。青光眼是一种终身疾病,严重时可致失明。该病尚不能根治,药物或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每年3月第二个星期是世界青光眼周,旨在提高公众对青光眼的认知。多位专家近日联合呼吁,要像监测血压一样监测眼压。
“青光眼一般表现为眼痛、眼胀、雾视、虹视。急性发作时,严重者可出现视力急剧下降,合并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刘洋主任介绍,一旦确诊青光眼,患者应按时用药,注意天气变化,保持情绪稳定,不要长时间在黑暗的环境里使用电子产品,不要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防止眼部瘀血。“特别是要定期到眼科接受检查,长期监控病情。”
不少人认为,青光眼是中老年人“专属病症”,殊不知儿童青光眼患者也不在少数。因高眼压刺激眼球,青光眼的孩子角膜增大、水肿,“黑眼珠”会异常扩大,制造“大眼”萌娃的假象,高眼压同时压迫孩子的视神经,使孩子视力发育受阻,出现视功能障碍。
“如孩子出现畏光、流泪、眼睑痉挛、近视加深等表现,应医院进一步确诊。”刘洋强调,儿童青光眼应早发现、早治疗。药物仅可作为辅助治疗,如术前用于暂时降眼压,减轻角膜水肿,术后辅助降眼压等;尽早手术是争取较好预后的关键。但数据显示,儿童青光眼术后仍有8%~47%眼视力严重损害。
事实上,糖尿病也与青光眼的发生有关。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青光眼发生率为12.6%。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房水中糖分含量增加,会改变小梁网的超微结构,增加房水排除系统的阻力。血糖水平的增加也会导致患者机体渗透压的改变,使房水生成增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引起眼压的升高,从而导致青光眼的发生。对于预防,最重要的就是积极控制血糖,早发现、早治疗。建议有糖尿病的患者,医院做一次眼部检查。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是一种典型的难治性青光眼,通常双眼都会发生,失明率高。严重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用药也难以控制眼压,并伴随着难以缓解的眼痛,只能通过手术治疗,且视力无法恢复。“关键是要早发现糖尿病导致的眼底病变,并进行早期治疗。若等到新生血管布满虹膜,治疗就会非常棘手。”刘洋同时表示,青光眼在正常人群中发病率约是2%,而在高度近视人群中10个就可能有1个会患上青光眼。单纯高度近视可以通过验光配镜来提高视力,但是合并青光眼会造成不可逆的视力下降,甚至是失明。
而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疾病很难对付。“首先,本人不易发现。眼压往往在正常范围内,所以一般不会眼部胀痛、头痛。一小部分人只有轻微视力变化,经常被误认为是近视度数加深。其次,早期诊断困难。目前青光眼的诊断依赖于眼底和视野的检查。但是高度近视本身存在的眼轴变长、视网膜脉络膜萎缩,不仅会改变眼底的形态,而且会出现类似青光眼的视野缺损,导致青光眼诊断困难重重。”刘洋建议,想要早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动态性的多次检查,系列性的视野检查和眼底检查结果相一致才能更好地诊断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
全市唯一一台血流OCT由医院引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光学诊断技术,它不同于普通CT检查,并不使用X射线进行。OCT检查安全无辐射无创伤,可进行活体眼组织显微镜结构的非接触式、非侵入性断层成像。眼科OCT在眼部疾病尤其是眼底视网膜疾病的筛查、诊断、随访观察及治疗效果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为造福辽源地区的眼病患者,我院于年引进了血流OCT,与普通OCT相比具有血流成像技术,更加先进。与传统的血管造影相比,血流OCT具有无创伤、无需注射任何造影剂、不受时间影响等优势,应用于多种疾病,如*斑裂孔,视网膜动静脉阻塞,*斑水肿,年龄相关性*斑变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前膜,青光眼等。这台血流成像OCT也是目前辽源地区唯一一台,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血流成像OCT的操作简便10秒内就可完成,减少操作流程的繁琐性同时提高患者舒适性,使用无创技术,避免造影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可使身体因素(过敏体质等)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大医精诚,防病于未然,为普及眼科方面的医学知识,传递科学理念,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