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为大家介绍了青光眼治疗的两大法则:贯穿始终的“视神经保护”+确立和维持“目标眼压”。本次我们来细数青光眼疾病防治中临床常用的“十八般兵器”,看中西医疗法各显神通!
一
现代医学类
1.药物治疗
控制眼压首选方法仍然是滴眼液药物治疗,必要时会联合口服药物,紧急情况下会联合静脉用药。根据不同作用机制可将药品分为以下几类:
(1)缓解房角阻滞,如硝酸毛果芸香碱;
(2)减少房水生产,如醋甲唑胺、布林佐胺;
(3)促进房水排出,如盐酸卡替洛尔、酒石酸溴莫尼定、拉坦前列素;
(4)高渗脱水剂,如甘露醇。
(5)前列腺素类药物,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有较好的降眼压效果,可在临床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酌情使用。
目前还没有针对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特效药物,临床常用视神经保护性药物包括:1)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12、ATP及辅酶A等;2)血管扩张药物,如维生素E、维脑路通等缓解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症状。
2.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是以较小的组织损伤来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眼表没有切口,一般在门诊即可完成激光治疗。常用术式包括:
(1)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用于预防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在青光眼已经发作的情况下可利于解除房角阻滞;
(2)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用于开角型青光眼眼压控制不满意者,可重复进行;
(3)睫状体激光光凝术:用于各种方法均难控制眼压的难治性青光眼,治疗后可能引起眼球萎缩,通常作为最后的选择。
3.手术治疗
在药物和激光不能控制眼压的情况下,通过手术的方式建立更加有效的房水循环途径。常用术式有:虹膜周边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引流装置植入术、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经睫状体平坦部外引流术等,必要时会联合白内障类手术同期进行。
二
传统医学类
1.中医辨证用药
中医治疗青光眼历史悠久,秦汉时期的医籍中即有关于“青盲”眼疾的记载。自隋唐开始,更以“青盲”、“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风内障”、“乌风内障”、“黑风内障”专指青光眼,分别对应着现代医学中不同类型的青光眼及其不同病理阶段。中医认为青光眼的发病与进展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中医辨证治疗有助于减轻眼部症状、缓解焦虑情绪。医院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出治疗视神经病变的中药制剂“明目逍遥颗粒”,具有疏肝养血、升阳通窍的作用,在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中医辨证属肝郁血虚证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根据中医经络理论,采用毫针对人体的俞穴进行直接的刺激,对增强身体机能、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具有相当不错的医疗保健作用。晋代的《针灸甲乙经》就有针刺睛明、攒竹等眼周穴位治疗疾病的记载。《*帝内经·灵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诸于目而为之精”,说明眼与脏腑之间以经络连接贯通,输送精气来维持眼的视觉功能。如果经络不畅,气血精微物质不能上荣于目,目失所养,神光不能发越于外,则引起眼疾。在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有13条经络分别与眼区产生联系,如足厥阴肝经的支脉“连接目系”、手少阴心经的支脉“系目系”,古籍中“目系”就对应于视神经的解剖部位。迄今为止,现代医学还没有针对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手术方法和特效药物,中医药辨证治疗和针刺疗法仍有广泛的适应症,尤其对于眼压控制理想而视神经损害却持续加重的患者具有较大的治疗优越性。
3.穴位注射疗法
常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太阳穴注射。太阳穴对应的解剖部位是颞浅动脉旁。因颞浅动脉通过脑膜中动脉与眼眶内动脉相连,此处注射比一般用药量小但效果明显、作用迅速、无副作用,对提高患者的视力有明显的作用。对于开角型青光眼、或闭角型青光眼已行抗青光眼手术者,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有助于改善眼局部微循环,从而起到视神经保护作用。
总体而言,现代医学手段在控制眼压方面效果更佳,而传统医学方法在视神经保护方面更具优势,二者联合应用才能为青光眼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保驾护航。
本文作者为医院眼科主治医师桑子瑾
来源:眼 科
编辑:张 婧
统筹:尹 璐
监制:王笑频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医院
官方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由于眼球内的压力异常升高,视网膜视神经组织受不了压力,造成损伤、变性、萎缩,最后导致视功能障碍。
它是一种不可逆的致盲眼疾,一旦确诊,需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通常通过药物、激光及手术来治疗。
今天小编就来着重的介绍一下青光眼的常见手术治疗。
青光眼的手术治疗
01
小梁切除术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经典手术。它是在角膜缘建立一条新的眼外引流通道,将房水由前房引流至球结膜下由周围组织吸收。巩膜瓣覆盖引流口,限制房水过多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低眼压浅前房以及伴随而来的并发症。
图二:透过青光眼引流手术建立新的房水排出通道(箭头所指),来达到将病人眼压降至安全水平的目的。
小梁切除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房水流出过多,巩膜瓣封闭不严密,引起低眼压,浅前房或无前房、脉络膜脱离,*斑病变等,对视力损伤很大。浅前房又使眼内炎症加重,后期又会因手术的炎症反应,导致滤过泡瘢痕的形成,使手术失败。
采用分步手术的方法是在手术缝合巩膜瓣时先将缝线拉紧,术后4-7日后再采用激光的方法拆除缝线(下图),这种分步手术的方法可有效减少术后的眼压过低的情况,从而大大减少了因眼压降低过度而损伤视力的风险。
在特殊眼睛接触镜(左)的帮助下,即使是结膜下的缝线(右)依然清晰可见,无需切开结膜,使用激光即可达到拆线的目的。
02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主要术式有深层巩膜切除术联合胶原植入、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黏弹剂小管切开术。相对传统小梁切除术,其对眼内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反应轻。
03
青光眼阀植入手术
青光眼阀,是青光眼引流装置的一种,通过手术在前房内植入引流管连接一个位于结膜下的引流阀及引流板,借此将房水引流到结膜下,从而达到减低眼压的目的。前提条件是前房具有足够深度。
引流装置示意图
该手术主要应用于青光眼过滤手术失败的病人,或者经医生评估预计常规青光眼手术失败率高的病人,例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外伤性青光眼,顽固性儿童青光眼,虹膜角膜内皮综合症引致的青光眼等。
手术时医生会在眼睛的侧上方做结膜切口,将引流阀和引流板缝合固定在巩膜上,然后选定引流管植入位置,在角膜边缘做一个小切口,将修剪过后长度合适的引流管从切口中伸入,注水证实引流畅通之后缝合固定。病人手术完成,引流装置就可以马上开始工作。
青光眼手术视频(部分)视频来源于网络
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更容易引起结膜组织的过敏性及*性反应,主要因滴眼液中的有效药物成分,辅助成分,甚至滴眼液中的防腐剂均可导致结膜组织细胞的损伤,为日后药物治疗失败后再做手术增加手术失败的风险。
因此,如果青光眼一经诊断即行手术也可考虑,经评估病人有手术治疗的需要,可以优先考虑手术治疗。
注:部分内容源于林顺潮教授新浪微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