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末,新冠病*偷偷来袭,我们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许多计划搁浅,许多人失业,许多家庭失去了亲人。大家都想清楚是发生了什么?都在试图复盘。我也不例外。希望这次的复盘能回答大家心中的疑问,抚平大家的心绪!
年的冬天似乎是个普普通通的冬天,让我们进入6个视角来观察这个冬天:
传染病、流行病学视角
每年的11月份到来年2月份,天气寒冷,空气干燥,人体局部免疫力下降,是微生物感染和流行的高发季节。每个城市的感染者少说上万例,5岁以下儿童,60岁以上老年人和其它免疫力弱的人最容易中招。
这些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可引发多种疾病。其中细菌和病*,尤其是流感病*导致的肺炎是冬春季节常见的比较严重的疾病。在我国每年有8万人左右得流感肺炎,其中30%要进重症监护室(ICU),进入ICU的患者死亡率在9%左右。也就是说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两千余人死于流感病*导致的肺炎。
除此之外,新发微生物感染是传染病防治的严峻挑战。新发病原传染的早期发现和诊断都比较困难,人体缺乏天然免疫力,医疗系统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容易导致早期医疗挤兑,致使早期死亡率较高。人口流动、国际往来又进一步增加了传染性和防治难度。
对新发传染病的有效监测和预防、严格的防控,以及准确的诊疗是国际难题。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也越来越不可控,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待加强。
病*视角
病*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它没有细胞结构,就是一层蛋白质外壳包着里面的核酸。它没有自己的代谢系统,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的现成的代谢系统去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是一种搭顺风车的生存策略。
病*感染一方面会改变宿主细胞的结构、基因和表面抗原等特质,导致细胞变异、癌变,甚至死亡。但另一方面,在漫长的进化中病*的基因也可以整合进宿主的基因中,帮助宿主合成有利于进化的物质。病*和其他生物在相爱相杀中共同进化。
病*可以通过皮肤、粘膜和血液进行传播(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耳、眼、皮肤伤口、血液),也可以通过胎盘、产道、哺乳的方式进行传播。可谓无孔不入,防不胜防。
但人类免疫系统的层层防线大多数时候都能有效阻挡病*的入侵。腔道纤毛、腔道粘膜、粘膜分泌的黏液等都可以起到机械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屏障作用,能阻挡甚至杀灭病*。自然杀伤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先天免疫细胞会直接杀死被感染的宿主细胞。
因为有这些免疫防护,宿主在感染病*之后并不会立刻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如果病**性弱,数量少或者宿主免疫力强,那么宿主可能只有不易察觉的轻微症状,甚至自始至终无症状,被称为病*的隐性感染者。病*的隐性感染者可能始终携带病*,转为病*的慢性感染者。这两种病*感染者都可能具有传染性,成为重要的病*传染源。
如果宿主细胞受损严重,先天免疫无法清除病*,特异性的免疫防护就会开启。这个过程会让病*感染者产生咽喉肿痛、身体疼痛、发烧、哆嗦、头痛等一系列免疫反应,表现出了明显的临床症状。
从病*进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被称为病*的潜伏期。不同病*的潜伏期长短很不一样,少则数天,多则数十年。潜伏期长的持续性病*感染会导致病*急性发作或者反复发作。病*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在潜伏后期和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时期。
在特异性免疫防护战中,树突状细胞,收集病*抗原,到淋巴系统去寻找能与之匹配的T细胞和B细胞。合适的T细胞,会马上进行快速分裂,顺着淋巴和血液到达感染部位,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之后增殖的B细胞产生大量的针对病*的抗体,把病*牢牢锁死失活,不能再感染新的细胞。
但病*也进化出了免疫逃逸的很多办法,能绕过宿主免疫系统的监视,导致免疫失灵或者免疫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免疫系统只能调动大量细胞因子,召集更多免疫细胞火力全开。这场细胞因子风暴的确可以杀死一部分病*,但同时也会使血管变得脆弱,导致出血、低血压、休克。也会损伤一些重要器官,加重其他的基础疾病。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宿主就被自己的免疫反应KO了。
有害病*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尽管历史上对病*的记录由来以早,但针对病*的科学研究却发生在过去的不到年间。就拿流感病*来说,尽管早在公元前年就有相关的记载,但直到人们才首次分离出了流感病*,开始了对其结构的研究。
人类开发的抗病*感染的办法主要是注射预防疫苗和抗病*药物的治疗。预防疫苗中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但不会生病,并使特异性免疫系统产生免疫记忆。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就会迅速作出反应阻挡病*入侵。抗病*药药物是通过阻断病*生命的某个周期,达到抗病*的效果。
但因为病*本身进化的速度非常快,病*感染,尤其是新发病*感染常常是难以有效治疗的。
还以流感病*为例,年代首个可用于普通人的流感疫苗在美国获批,年代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两种流感的抗病*药物。疫苗和药物都在不断改进,但是时至今日,伴随着每年的流感季节性流行,和每隔十数年的流感大流行,伴随着病*的不断变异,每年都会有50万左右的人死于流感病*。
那么新冠病*的特点是什么呢?
新冠病*是跨物种传播的病*,原始宿主是某种蝙蝠,中间宿主尚不明确。
新冠病*可以以无生命力的大分子状态存在于不同的外部环境中,长期保持侵染活力。
新冠病*主要可通过呼吸道(感染者的咳嗽、喷嚏、讲话的飞沫、空气中的气溶胶、接触病*后揉鼻子)、消化道(接触病*后擦嘴,吞咽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眼睛(接触病*后揉眼睛)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胎盘、产道进行母婴传播。
总之新冠病*可以通过动物传人、人传人、物传人三种途径进行传播。
新冠病*受体主要分布于下呼吸道的肺泡细胞上。因此显性感染以肺炎为主,重症病人比例较低,而轻症或者无症状发病比例可能较多,容易不知不觉中造成广泛的传播。
新冠病*的潜伏期在1-14天左右,个别最长可达二十余天,一般多在3-7天。隐性感染者可能有传染性。有免疫逃逸机制,会触发感染者的细胞因子风暴,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和免疫力差的人比较危险。
听上去不比流感病*险恶多少,问题在于我们对于这样的新发病*缺乏准备。如果早期监测和防控做的到位,就能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反之可能后果很严重,就像历史上的那些病*大流行一样。
医院视角
又到了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高发季节,医院外由细菌、病*、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科室都已经做好准备,尤其是急诊和呼吸科。虽然是季节性流行病,每年都来,但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准确诊断依旧是很困难的。
这个病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症状和严重程度因患者的年龄、免疫状况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疾病而异。而相关放射学和实验室的常规检查也缺乏病因诊断价值,难以判断病原,甚至不能区分是病*感染还是细菌感染。
医院里可用于早期病原学诊断的三种方法是病原分离检测、抗原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病原分离检测,比如血培养或者痰培养,需要时间3-7天,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检出率和阳性率都不高。抗原检测出结果快,但存在假阴性的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不作为常规方法,费用高,也存在假阳性、假阴性的情况,可使检测结果得出错误结论。简而言之,CAP的病原检出率不高,有40%左右病例病原不明,而且全世界范围内都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CAP病例开始治疗前病因都不明确,治疗的头三天几乎所有病例的抗感染治疗都属于经验性用药,就是考虑耐药性、抗菌谱以及病人情况的常规用药方案。即使作了病原学检查,在病原不明确的情况下,仍将是经验治疗。
对于重症微生物感染的治疗,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支持性治疗。包括液体治疗、降温、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护心肝肾功能这几个方面。支持性治疗非常重要,不管有无特效抗感染药物,支持性治疗,加强基础慢性疾病治疗,注意和其它有关专科会诊,也对最终疾病预后有重大影响。
微生物感染侵犯人类社会,临床医生是第一道防线。但CAP的国际现状是病原诊断率不高,以经验治疗为主,缺乏特异性诊疗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拼的就是一线医务工作者对传染病,尤其是新发传染病的深刻认识和快速有效的反应和处理办法。
这其实早已不是哪一位医生,医院的责任。传统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防治,是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头等大事,是关乎百姓健康和国家稳定的国家大事。
疾控中心视角
3年非典(SARS)之后,我国在疾控系统中打造了一个全国统一的疫情监控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简称“直报系统”。该系统包含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生死亡登记、健康危害因素等22个监测子系统。已覆盖全国%的疾控机构、98%的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88%的乡镇卫生院,在全国分布着七万多个报告点。
这套系统建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汲取非典经验,有效的防控疫情。系统建立以来运行正常,并在H7N9、H5N6等不同亚型禽流感的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次立功。
当然这个系统也有“失灵”的情况。例如年广西巴医院发现了3例疑似麻风病例,面对这样的聚集性病例,医院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进行了网络系统直报。但是后来因为病例越来越多,当地有关方面考虑到可能存在的不良影响,医院不再上报并修改病例为普通肺炎等。导致后来疫情扩展,而涉事人员被查处和移交司法。
这些例子说明直报系统能发挥出重要作用,也能形同虚设。地方上级部门可以命令医生修改上传到系统里的病例,也可以命令医生不上传可疑病例。发挥权在行*上级部门手里,就可能会架空临床医生的专业判断。那这个系统是怎么考虑的呢?
SARS之后,原卫生部(现整合为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于4年制定了《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后于7年更新为《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其中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超过3例后,应立即报告医疗机构相关部门。
方案中规定的上报过程总结一下就是四部曲,涉及四种角色:1、一线临床医生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医院;2、医院组织院内专家在12小时内会诊,不能明确诊断的话,一则立刻网络直报,二则同时报告辖区内疾控中心(CDC);3、辖区内CDC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并反馈给主管卫生的行*部门,并提出建议。4、上级卫生行*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给意见,根据会诊结论医院修改病例卡。
其中“辖区内CDC”,医院所在的区、市CDC。“上级卫生行*部门”一般是指区、市卫健委。但实际上一旦进行网络直报,任一级别的CDC都能看到病例信息。这样以来,直报系统逐级上报的设置,理想上既可以实现卫生系统垂直的快速联动,又具有横向的执行力,避免无价值信息带来的资源浪费。
直报的起点是临床医生发现可疑肺炎病例,然而冬医院里符合“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例实在太多。方案中“不明原因肺炎”本身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医学概念,很难操作。很多得肺炎的老人本身就有不少基础病,免疫力也差,还牵扯到多病原感染,诊断本身很就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生们动不动就上报,启动院内专家会诊,甚至区县一级的专家组会诊,可能一来会干扰正常的医疗效率和秩序,二来也会导致直报系统无价值信息很快堆积成山。换句话说,方案的要求给临床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卫生行*部门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压力。因此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一般都是在聚集性病例产生之后,才会上报辖区内CDC。
这就不难看出在理想之外,前面提到的直报流程的四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CAP高发季,医生们会觉得不明病原的肺炎病例可疑么?医院会认为应该上报么?医院怎么上报呢?口头上报辖区内CDC?还是按规定在直报系统里报?武汉各级CDC会怎么处理?武汉各级卫健委会作何考虑呢?
看似环环相扣的理想闭环,其实未知因素非常多。我们已经见到过反例,那么年这个冬天,会是什么局面呢?武汉视角
武汉市近些年的发展非常迅速,基建、科研和文化实力都位居全国前列。城市面貌改变很大,人民幸福指数很高。
武汉更是在年10月份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世界*人运动会。这是我国第一次承办综合性国际*事赛事,也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同时也是武汉至今为止举办过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盛会。
在筹备*运会的这四年里,武汉的城市功能、城市面貌和城市影响力都发生了巨大的改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市民作为这场国际盛会的东道主,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中国人的形象和风貌。在*运会圆满闭幕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其中点名表扬了武汉市民:“以主人翁姿态热情参与、积极奉献,为*运会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时间“武汉经验”成为美谈。
年1月初就是武汉两会。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这一时间节点上,武汉要总结过去一年的发展,确定新一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武汉蓄势待发,自信满满。
现实视角
武汉出现了首例记录在案的新冠肺炎患者。考虑到潜伏期的因素,新冠病*可能在年11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人群中传播了。该患者没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这意味着华南海鲜市场并不是新冠病*的唯一来源。
武汉又出现3例记录在案的新冠肺炎患者,其中两例也没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考虑到未记录在案的病例,新冠病*可能是在华南海鲜市场的聚集性病例出现之前,就已经在人群中传播了。
因为这些医院,又值CAP高发季节,所以12医院临床医生均没有上报直报系统。
医院南京路院区急诊中心,接到一位65岁男性病人。他是华南海鲜市场的送货员,13号发病挂号,莫名高烧,用药不好。18号入院,医生怀疑可能是CAP。22号转到呼吸科ICU,医生们使用了各种治疗方案,用药数日依然高烧不退。医生24号取肺部灌洗液,送到广州微远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检测,希望找出病原体。12月25日他的妻子医院,并进行隔离治疗。
微远基因于26号检测出了一种新型冠状病*,这是最早的一例病*检出。因为事关重大,微远基因觉得不可轻易报出,就将数据共享给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所一起分析。并于27号电话通知了医生,29号、30医院、疾控中心领导当面汇报交流所有分析结果。
医院后湖院区急诊中心,接到一位41岁男性病人。他是华南海鲜市场的个体户,20号开始出现发热等症状。26号住院,30号进入呼吸科ICU,做支气管镜取样。样本30号被武汉市疾控中心取走。1月2日,武汉市疾控中心将样本经铁路快运送往上海。
1月3日,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张永振教授团队收到样本。1月5日凌晨,张永振研究团队从样本中检测出一种新型SARS样冠状病*。上海公卫中心当日立即向上海市卫健委和国家卫健委等主管部门报告,提醒他们新病*与SARS同源,应是经呼吸道传播,建议在公共场合采取相应疾控防疫措施。
医院委托华大基因检测病原。29日,华大基因对该病例样本完成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病*与SARS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80%,但不是SARS,而是一种之前未有的冠状病*。华医院有着常年合作,医院年12月至少送了超过30例疑难肺炎的病例样本给华大基因委托测序。华大在其中一共发现了3例属于新冠病*感染的肺炎,除了12月26日这一例,另外两例分别收样于12月29日和30日。
医院,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接诊老两口。他们住在华南海鲜市场附近的小区。发烧咳嗽,拍出来的胸部CT片,呈现出与其他病*性肺炎完全不同的改变。张继先让叫来了老两口的儿子也进行检查,儿子无症状,但肺部有类似感染。一家三口,疑似传染。同一天另外一名华南海鲜市场商户来就诊,也是同样症状。
在SARS一线工作过的张继先紧张起来。张继先这一天就让他的同事带上了N95口罩,后来还订购了白色帆布工作服,让同事穿到白大褂里面,多一层防护。
医院,张继先医生把26号这4个病人的情况向业务院长、医院院感办和医务部作了汇报,医院立即上报给江汉区疾控中心。28号-29号,医院新增3例可疑肺炎,已经7例,症状和肺部表现一致,只是有轻重之分。
医院南京路院区急诊中心,接到一位41岁男性病人。他没有去过华南海鲜市场,16号开始出现发热等症状,22日医院看病,没有好转。27号入院直接进呼吸科ICU,做支气管镜取样,样本送往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30号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将结果反馈给医生,这个报告有点错误,显示是SARS冠状病*。
医院张继先医生意识到情况不对,医院进行了报告,医院召开多部门会诊。下午一点,分管院长夏文广召集了呼吸科、院感办、心血管、ICU、放射、药学、临床检验、感染、医务部的十名专家,大家对这7个病例进行了逐一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这种情况确实不正常,要引起高度重视。得知还有2例类似病例,到同济和协和治疗,地址也是华南海鲜市场。夏文广副院长决定直接上报省、市卫监委的疾控处。
省市卫监委接到报告后,指示武汉市疾控中心、医院、江汉区疾重中心,医院,开始流行病学调查。傍晚,武汉市医院业务副院长*朝林和ICU主任吴文娟医院,接走了轻症3位,重症3位,那一家三口的儿子坚决不去金银潭,留在张继先这里治疗,并于1月7日出院。
医院ICU,接到了9医院转来的患者,其中医院7位,医院1位。还有一位跟着转院的家属,怀疑自己被传染,后确诊。医院南七楼接到通知转出原有14名病人,空出全部16个床位,整病区消*,医护人员三级防护。医院30号又接到27名病人,南四楼又被紧急改造成隔离病房。
医院后湖院区急诊科接诊了4例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人。CT检查均显示肺部有问题,有病*性肺炎的表现。医院在当天进行院内专家会诊后立即将情况电话汇报至市、区疾控中心。汉江区疾控中心和应急办也于当天在院内完成了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工作。
12月31日和1月3日,医院曾两次致电江汉区疾控中心,先后询问采样结果,以及“是否应该上报传染病报告卡”。其得到的回复是“对于此类特殊传染病,等上级通知后再上报,具体上报病种等通知。”
1月4日,医院才收到市卫健委下发的不明原因的病*性肺炎的指导手册,其中规定“对于疑似病例,院内12小时组织专家会诊,会诊不能排除时应立即上传传染病报告卡”。可是1月5日之后,这个说明中的传染病报告卡的权限在不断变化,从区级专家会诊后报卡,到省市联合报卡,再到经区、市、省级逐级检测,仍为不明原因肺炎后,经省卫健委同意才能进行病例信息上报。
医院1月8日至1月10日分批上报了共14张传染病报告卡,并在10号之后停止了报卡。
当天下午医院急诊科艾芬医生拿到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的错误的“SARS冠状病*”检测报告,医院公共卫生科和感染科。随后她用红笔圈出“SARS冠状病*”,拍照发给了一位医生同学,提醒他注意。也发在了科室的医生群里。晚些时候,这份报告的内容传遍了武汉医生圈。
傍晚时医院眼科李文亮医生在同学群中发布信息:“华南水果海鲜市场确诊了7例SARS,医院急诊科隔离”。到了晚上,医院神经内科刘文医生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