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教授向媒体爆料,年5月份时,她出现视力下降的症状,经熟人推荐,医院接受了手术,费用大约2.9万。
但术后,艾教授发现视力并未好转。此后,因为视网膜脱落,右眼一度失明的她,医院做了3次手术。
艾教授认医院遭遇了“治疗不当”,因为她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眼底,而不是晶体,医院副院长王勇却建议她:
要换晶体。
手术失败的艾教授很生气,她甚至怀疑自己在爱尔拍的眼部检查照片有造假嫌疑。
对此,医院官方微博发布声明,予以否认。
很多人不理解:
为什么艾教医院做手术?
这一点,似乎也不难解释。去年年初,疫情爆发后,医院作为最早接医院之一,在时任院领导蔡莉的领导下,医务人员损失惨重,仅在2、3月就有四位医生不幸殉职,其中眼科医生就有3位,分别是:
李文亮、梅仲明、朱和平。
而艾教授眼睛出现问题是在5月份,医院治疗,恐怕这才是主要原因。而且,根据爱尔眼科的宣传,王勇是该院白内障学科带头人,“从医十余年,个人的白内障手术量就已近5万余例,且背后零投诉”。
而爱尔眼科的创始人去年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目前爱尔眼科约有名眼科医生,占到中国眼科医生总人数的12%。
但这一次,事情闹大了,中国眼科的航母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去年的抗疫战斗中,艾教授担任医院急诊科,一直奋战在第一线,并作为第二个吹哨人,与李文亮医生齐名。如今,“巾帼英雄”的悲惨遭遇,让艾教授自己都感慨:
身为医生,尚且如此。如果是不懂医学的老百姓,会不会更容易遇到问题呢?
但实际上,爱尔医院中,算得上是佼佼者和“实力派”。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年1月,6年后成功在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A股IPO的医疗服务上市公司,号称“医院第一股”。
年爱尔的半年报显示,其参股、控股子公司多达家,在并购领域玩得风生水起。当年10月底,爱尔曾发布公告,拟一次性收购中信产业基金、众生药业等旗下30医院。这种大规模并购的底气来自于爱尔采用了的运作模式:
上市公司+PE。
通过与PE机构共同成立产业并购基金,爱尔仅需投资少量资本,即可“撬动”医院,医院经营状况良好,爱尔就对其加大投资,实现并表。因此,资本市场上很多机构都看好爱尔的业绩。
通过不断扩张,目前爱尔集团拥有3家上市公司,医院及中心数量达余家,其中内地余家、中国香港7家、美国1家、欧洲80余家,东南亚12家。除此之外,爱尔眼科集团还有其他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它推行的:
医生合伙人计划。
通过这个计划,爱尔不仅让医生可以获得正常的薪酬和奖金,还可以通过部分股权的方式分享所在单位的利润收益,所以很多眼科的优秀人才都乐意加盟。
而且,医院推行类似于一个加盟品牌。即爱尔和医生共同出资,医生的出资部分,爱尔会承诺三年后回购,因此,医生们都觉得有保障,更乐于合作。
去年年底,爱尔眼科的董秘吴士君在京东健康港股上市之后,在社交平台上“秀”了一次。他说,京东健康有名医生,估值有多亿,那么:
爱尔眼科有0多名医生,应该值多少?
值多少我也算不出。但医疗界一直都有“金牙、银眼、筒骨”的说法,就眼科来说,这个平台对医生的要求跟其他专科医生相比,相对更“标准化”一些,白内障、青光眼之类的手术都已经非常成熟,因此,“眼科”很容易率先脱颖而出并“做大”。
另外,可能很多人意想不到,在医院,最大的一块收入未必是普通的手术,而是验光配镜。总之,爱尔眼科的各家分机构,大多都是盈利的。
艾教授的同事李文亮,其妻子医院的员工。去年2月7日,李文亮去世后,
爱尔眼科在其官微宣布,将负担李文亮子女生活津贴及学费至大学毕业。
这次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也闹起了纠纷。但不管怎样,这次艾芬教授的事件,带给爱尔眼科的负面影响,恐怕很难抚平公众心中的“不信任感”。
医院,今有爱尔眼科,短短一个多月,中国最著名的两个医院都遭遇了医患风波,并在网络发酵,沸沸扬扬,很多网友再次把医院医院,这些发酵,播散的老百姓的不信任情绪,对整个医院的行业都是非常负面的,中国医院的发展任重道远。
孙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