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青光眼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眼视光调节功能检查与案例分析
TUhjnbcbe - 2021/1/31 9:29:00
学会这锅万能卤汁 http://www.jizhaodahuang.com/jzdhyt/6081.html
学会这锅万能卤汁 http://www.jizhaodahuang.com/jzdhyt/6081.html

转自:天津市医大眼视光职业培训学校

大家好!我今天讲课的主题是临床上常见的调节功能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结合几个典型案例分析一下诊断调节功能异常的思路。

这是课程的主要内容,共分三部分介绍,重点放在调节功能检查方法的介绍。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眼的调节。简而言之,调节主要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屈光力,使得眼睛能看清外界一定距离内的物体,这个时候外界注视目标和视网膜*斑中心凹的物象呈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所谓的共轭关系。

如图所示,当眼发生调节时,睫状肌向心性收缩使得晶状体变凸,晶状体前后两个表面均会变得更弯(曲率变大),中央厚度增加,尤其是前表面变化更大,前顶点前移,一定程度减小了前房深度。及时、准确、足够、持久的调节反应以及双眼调节的等量同步是保证清晰、持久、舒适的视觉成像的前提。临床上进行调节功能检查对排除各种原因导致的调节功能异常有重要意义。

调节功能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调节幅度、调节反应、调节灵敏度和相对调节四个方面。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首先介绍一下调节幅度,调节幅度是指人眼具有的最大调节力,即眼运用全部调节力量时总屈光力与无调节时的总屈光力之差,简写为Amp。

调节幅度主要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调节幅度会逐渐下降。这里给出有关调节幅度与年龄的三个经验公式,分别是最大Amp、平均Amp和最小Amp公式(最常用)。通过测量被检者的调节幅度,并根据最小调节幅度公式15-0.25×年龄,可知该被检者的调节幅度是否存在异常。对于一个20岁的健康成年人,根据经验公式,他的调节幅度至少要达到单眼10D。如果调节功能出现异常时,调节幅度就有可能出现与年龄不相匹配的现象,患者多会伴有视疲劳症状的产生。

根据调节幅度的定义,调节幅度是人眼具有的最大调节力,即眼运用全部调节力量时总屈光力与无调节时的总屈光力之差,就是视光学上讲的调节近点与调节远点的屈光力之差。

所以就有了调节幅度的计算公式:调节幅度=1/远点距离-1/近点距离。这个公式中的距离是有正负之分的,当远点或近点落在眼前则相应远点距离或近点距离为负值,反之落在眼后则为正值。

由于正视眼的远点在无穷远处(远点距离的倒数约为0),所以对于正视眼或屈光不正全矫者而言,其近点距离的倒数即为其调节幅度。所以调节幅度的一个检查思路就是先将患者屈光全矫变成一个“正视”状态,然后测定其近点距离即可。因而产生了第一种测量调节幅度的方法——移近法。

移近法的检查要点如下:

(1)检查距离及视标:注视40cm处近视力表,选择患者右/左眼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作为固视目标

(2)检查起点:屈光全矫(试戴架)

(3)检查终点:缓慢将近视力表向患者移动,直至报告持续模糊后,退回到最后清晰的位置。记录此位置到眼镜平面的距离,即为调节近点距离,其倒数为调节幅度。临床上,有专门的近点杆测量近点距离,直接读取数值,方便测量。如近点距离为10cm换算成0.1m,则调节幅度Amp=1/0.10=10D.

除此之外,按照调节幅度的定义,还可以直接测定被检眼所能调动的最大调节力,即负镜法。

负镜法需要借助综合验光仪,选用屈光全矫后40cm单眼可见最小视标上一行作为固视视标,并将之放置在眼前33cm处,缓慢递加负球镜,速度为-0.25D/s,加至被检者首次报告视标持续模糊(3-5秒不能恢复),记录模糊前所加负球镜的度数。调节幅度的值为所加负球镜度数的绝对值加上2.50D。比如,最终加了-7.50D的负球镜,则取其绝对值7.50再加上2.50计算出该患者的调节幅度为10D。

由于负镜片对视标有一个缩小的作用,这种缩小作用随着负镜度数的增加变得更明显,会造成Amp的低估。为做补偿,把测试距离移近至33cm但视标大小不变。

而移近法由于视标的视角在近处会比较大,会造成Amp的高估。通常情况下负镜法测量出的数值比移近法会小2D左右。

临床上一般建议使用移近法测量调节幅度,这样对调节异常的诊断更有意义。还有就是相隔一段时间的两次测量调节幅度建议使用同一个方法,以便观察调节幅度是否有变化。

接下来,介绍一下调节反应的检查。调节反应是指当给予一定调节刺激时眼睛所作出的调节反应情况。这里的调节刺激主要由距离决定,即调节刺激等于注视距离的倒数。当实际的调节反应比调节刺激小时即为调节滞后,当实际的调节反应比调节刺激大时为调节超前。

例如将视标放在眼前40cm处,所给予的调节刺激为2.5D,如果此时眼睛所作出的调节反应小于2.5D,说明其为调节滞后;若此时眼睛所作出的调节反应大于2.5D,说明其为调节超前;若此时眼睛所作出的调节反应刚好是2.5D,说明其为正常的调节反应。

多数人都存在一定的调节滞后,因为视网膜在感知视觉信息时允许一定的模糊存在。

临床上测量调节反应的方法主要有BCC法和MEM动态检影法两种检查方法。

其中,BCC(BinocularCross-cylinder)即融合交叉柱镜的检查方法如下:

综合验光仪内置入被检者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瞳距。将十字视标置于近视标杆40cm处,一般不开近用灯(减少调节刺激)。调节内置辅镜置于±0.50位置(负散轴位于90°),让被检者注视40cm处的十字视标,先查单眼再查双眼。

患者可能有如下反应:

A.若被检者报告水平线较清晰,说明被检者为调节滞后,在双眼前同时增加正球镜至横竖线条同样清晰,所增加的正球镜即为其调节滞后量。

B.若被检者报告垂直线较清晰,说明被检者为调节超前,在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至横竖线条同样清晰,所增加的负球镜即为其调节超前量。

C.若被检者报告水平线和垂直线同样清晰,说明被检者无调节滞后和超前。

上图是BCC检查调节反应的原理:

在屈光全矫后,±0.50辅助镜片(负散轴位于90°)人为构造了+0.50X/-0.50X90混合散光,竖直方向光线首先会聚,因而横线成像在竖线之前。

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A)如果调节反应不存在滞后或超前,将使得横线成像在视网膜前,竖线成像在视网膜后等距离处,横竖等清。这也是BCC的测量终点。

B)如果调节滞后,则横线和竖线的像整体向视网膜后方移动,横线更靠近视网膜,因而横线清楚。所以检查时加正球镜使得整体成像前移直至横竖等清,所加正球镜度即为调节滞后量。

C)如果调节超前,则横线和竖线的像整体前移,竖线更靠近视网膜,因而竖线清楚。所以检查时加负球镜使得整体成像后移直至横竖等清,所加负球镜度即为调节超前量。

BCC检查调节反应优点在于操作简便,同时患者参与度高,便于患者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易受被检者主观因素影响。

BCC检查结果正常值范围是+0.50±0.50D。一般单眼的滞后量双眼滞后量,原因在于双眼注视下还有集合带动的调节。

如果左右眼调节滞后值相差0.50D以上时,首先需要检查验光过程中的双眼平衡是否正确,以及是否还有残余的散光未矫正,如果都没有问题,就要考虑双眼调节不平衡,这是导致视疲劳的一个重要诱因。

另外一种对于调节反应的检查方法是MEM(MonocularEstimationMethod)动态检影法。

首先,要求被检者屈光不正全矫,正常照明。将MEM卡粘在检影镜上。让被检者注视40cm处MEM卡上的字母,验光师在40cm处快速进行检影,此时给予的调节刺激为2.5D.

A)若此时被检者刚好用2.5D的调节力,检影时就刚好观察到中和现象,则不存在调节滞后或超前。

B)若此时观察到的影动为顺动,则说明被检者为调节滞后,在其眼前加正球镜进行中和,达到中和时所加的正球镜即为其调节滞后量。

C)若此时观察到的影动为逆动,则说明被检者为调节超前,在其眼前加负球镜进行中和,达到中和时所加的负球镜即为其调节超前量。

MEM检查正常值为调节滞后+0.25~+0.75D。

如果MEM结果低于0或高于+0.75提示有问题。

当中和时度数低于正常值,可能存在调节过度或高度外隐斜伴正融像性聚散下降(集合能力不足,需要增加调节性聚散以维持双眼单一视)

当中和时度数高于正常值,可能存在调节不足或高度内隐斜伴负融像性聚散下降(散开能力不足,需要减少调节性聚散以维持双眼单一视)

与BCC相比,MEM的优点在于:检查终点判读相对客观,不受被检者主观影响;因此其重复性也优于BCC;此外,对8、9岁儿童进行检查时MEM更易吸引儿童注意力配合度更佳。

调节功能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调节灵敏度。它是用来评估调节反应的灵活性和速度,分为单眼调节灵敏度MAF和双眼调节灵敏度BAF。随着年龄增大,调节灵敏度也随之下降。

传统的测量方法是用±2.00D翻转拍在40cm处施于任何年龄的患者,结果差异很大。特别是年龄差距较大的患者,其调节幅度差距也很大,对于不同调节幅度应采用不同检查距离和翻转透镜度数,更有利于鉴别有症状与无症状的儿童和成人。

检查距离应为调节近点的2.22倍,翻转透镜度数总量应为调节幅度的30%。例如一个调节近点为10cm,调节幅度为10D的被检者,检查距离可设定在22cm,使用±1.50D的翻转拍。检查计时一分钟,告知患者每当翻转后能看清视标时立即报告“看清”或读出视标再翻转进入下一面,一正一负记为一个循环,测量一分钟内通过的循环数以及是否存在某一面(正镜或镜片)通过困难。先查双眼后查单眼。

双眼调节灵敏度测量过程中为了避免被检者有单眼抑制现象的发生,检查时可使用偏振镜片结合偏振阅读条。测量时被检者戴上偏振眼镜,若其只能看到两列视标说明被检者存在单眼抑制,需在记录中标明。

单眼调节灵敏度(MAF)的检查与双眼调节灵敏度(BAF)的检查方法基本相同,只是需要遮盖一眼进行检查。

在注视40cm处20/30视标,使用±2.00D的反转拍检查时,成人调节灵敏度的正常值:双眼8周期/分钟,单眼12周期/分钟。儿童的正常值不同年龄不一样。

调节灵敏度检查一般先进行双眼检查,若双眼检查时出现困难或异常,单眼检查的结果对诊断有直接意义:如果单眼和双眼均不能通过,说明调节灵敏度有问题,原发问题在调节;如果单眼能通过,仅双眼不能通过,说明原发问题在于双眼聚散。

对于聚散存在问题的,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一下三种情况:

(1)如果仅双眼正镜通过困难:进一步检查正融像性聚散范围,可能存在集合功能差,如近视欠矫合并高度外隐斜;

(2)如果仅双眼负镜通过困难:进一步检查负融像性聚散范围,可能存在散开功能差,如远视欠矫合并高度内隐斜;

(3)如果双眼正镜、负镜均通过困难:进一步检查正、负融像性聚散范围,可能存在融像性聚散功能障碍,集合和散开功能都不足,发生率较低。

相对调节作为一项重要的调节功能指标,指的是患者在双眼注视状态下,集合需求保持恒定不变时,调节放松或加强的能力(由调节引起的集合变化可通过融像性聚散变化来得到补偿)。

正/负相对调节检查时通常先查负相对调节,再查正相对调节。

检查要点如下:


  1.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置入其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瞳距,正常照明。


  2.让被检者注视40cm近用视力表最佳视力的上一行的单个视标。


  3.在双眼前同时增加正球镜(即将两侧球镜微调轮盘同时向下拨),直到被检者报告视标开始变模糊。记录最后清晰时所下拨的正球镜量,为其负相对调节(NRA)。


  4.将度数调回至被检者的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视标又变清晰。在此基础上,在被检者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即将两侧球镜微调轮盘同时向上拨),直到被检者报告视标开始变模糊。记录最后清晰时所上拨的负球镜量,为其正相对调节(PRA)。

一般来说,NRA的正常值在+2.00~+2.50D左右,PRA多数大于-2.50D。

临床上,相对调节可用于指导近视防控,比如处于近视高速增长期的孩子NRA多偏低,因为部分调节得不到放松;另外,相对调节也可做为某些双眼视功能异常的间接指标,相对调节的异常可见于多种双眼视功能异常。如NRA偏低说明调节放松的能力不佳,可见于调节过度、调节灵敏度不足,也可见于集合不足、单纯性外隐斜、融像性聚散功能障碍等情况,具体需要结合其他双眼视功能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

在介绍完调节幅度、调节反应、正负相对调节和调节灵敏度等主要调节功能检查之后,我们重点围绕临床上常见的几类调节功能异常(不包括老视),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前述的调节功能检查指标在辅助诊断中发挥的作用。

非老视性调节功能异常是指在年龄上未达到老视标准,但已出现了调节问题,会出现与近距离工作有关的视力模糊、头痛、眼部不适等症状。临床上,在非老视患者中调节功能失调相当多见,主要包括调节不足、调节过度、调节灵敏度不足、调节疲劳,常见的处理方法有:屈光矫正、正镜附加、视觉训练等。

四类调节功能异常对应前述的调节功能检查指标变化总结如表所示。接下来,我们结合几个具体的案例分析一下这些指标的临床意义。

案例分析:

 患者主诉近距离阅读问题和疲劳症状,验光结果双眼平光,worth4点和立体视正常,不存在抑制,进一步进行视功能检查。

患者眼位检查结果为远方正位,近处4△内隐斜,非常像集合过度,但分析近用BI、BO聚散力数据群结果正常,基本排除聚散方面的问题。

调节方面,调节滞后客观检查MEM滞后量偏高,NRA+2.50D正常,PRA减少至-1.00D提示调节紧张能力下降。进一步检查,患者调节幅度只有5D明显低于20岁最小调节幅度(10D)。双眼调节灵敏度和单眼调节灵敏度检查均为负片通过困难,进一步说明调节紧张能力下降。至此,所有对患者产生调节刺激的评估数据(调节幅度,PRA,MEM动态检影,双眼和单眼的调节灵敏度均-2.00D困难)均支持调节不足的诊断。

处理方案:调节训练,包括翻转拍、字母表训练、Brock线训练等。

案例分析:

患者主诉的疲劳症状和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密切相关,考虑和调节可能的相关性较大。验光结果提示患者存在较小量的屈光不正度,左眼逆规散光也不能充分解释患者严重的视疲劳症状。

患者近距离存在少量的内隐斜,但集合近点、融像范围均正常,基本排除聚散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检查发现,NRA降低、单双眼的调节灵敏度均降低且正片通过困难,提示调节放松存在问题,PRA、Amp正常说明调节紧张能力正常,至此可以得出调节过度的诊断。

处理方案:视觉训练,训练调节放松能力,翻转拍、brock线等;雾视法辅助放松调节,必要时给予睫状肌麻痹剂。

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患者主诉提示调节灵敏度下降,用翻转拍检查证明这一点,正片和负片均不能通过。另外,NRA、PRA均降低,提供间接证据。诊断为调节灵敏度不足。

处理方案:家庭训练翻转拍,每周一次随访做附加训练。训练4周后NRA、PRA分别增加到+2.50D和-3.00D,±2.00D翻转拍检查BAF达到10cpm。此后患者报告不再有视力模糊,能持续阅读2h以上不出现视疲劳。

案例分析:患者主诉近距离阅读不持久,休息后症状好转但易反复,怀疑是否存在调节疲劳。验光结果存在少量逆归散光和小度数屈光参差,可能是潜在引发视疲劳的危险因素。

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眼位正常,集合近点、融像范围正常,基本排除聚散的问题。

调节方面,移近法检查调节幅度在检查早期正常,重复几次后Amp下降明显,说明调节疲劳近点远移。BCC重复测量后滞后量显著增加、PRA低于正常,说明调节紧张能力下降,结合调节灵敏度也在重复测量后显著下降,支持调节疲劳的诊断。

处理方案:屈光全矫后进行视觉训练(翻转拍、brock线),建议适度休息或改变工作环境(减少看近)。

《眼科.视光-屈光矫正学》

《眼科·视光-屈光矫正学》是作者根据徐广先生建议,编写的一部关于验光后怎样进行屈光学处置,以使被测者获得佳矫正效果的专著。本书是我国本以眼的屈光不正和眼-视光学异常为对象,介绍使用框架眼镜对屈光不正以及眼病所涉及的屈光问题进行矫正与矫治具体方法的实用性书籍。本书既对眼科-视光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矫正和矫治基本原则进行了介绍,也对矫正与矫治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置办法。本书还对白内障、青光眼、弱视眼、屈光手术后残留屈光的验光配镜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本书文字通俗简洁,图文并茂,特别适合眼科医生、验光师、配镜师在业余时间进行专业自学和日常工作中的查阅。本书为从事眼视光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人员查阅相关知识提供免于翻阅过多书籍的便利,还可供各类视光学院校师生使用。

长按识别/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眼视光调节功能检查与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