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青光眼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在英国遇到的ldquo文化惊诧rd
TUhjnbcbe - 2020/12/27 19:15:00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得好         http://www.jk100f.com/

万万没有想到,在威尔士大学新闻与文化学院报到的第二天,我就遇到了一件“没面子”的事儿。

动身去英国之前,我与一位在威大新闻与文化学院担任讲师的中国学者取得了联系,从她那里,我了解到院长约翰哈特利教授曾经访问北大等中国高校,对中国非常友好。初次见面,哈特利教授对中国同行的热诚,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像。他说,我是威大新闻与文化学院接受的第一位有高级职称的中国访问学者,他本人以及院方愿意为我的工作提供一切便利。他向我介绍了学院的历史和现状,之后亲自送我去办公室。这是一个很大的房间,房间尽头办公桌后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女正在埋头工作;她就是学院学术秘书简宝根女士。我注意到,院方已经为我安排了办公桌,旁边电脑桌上有一台崭新的电脑,供我今后一年中使用。

我与哈特利教授

次日,宝根女士带我到学院大楼对面的大学总部办理正式入驻手续;其实就是拍照,领取威大出入证。威大十几所学院,分布在加迪夫市十几个地方,统统没有围墙,也没有门卫,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出入证同时是威大四所图书馆的借书证。初次见面,宝根女士便领着我楼上楼下跑,我有些过意不去。回办公室后,我便从包里拿出从国内带来的一件小礼品送给她–是一个竹丝画挂轴,画面是杭州西湖断桥。宝根女士仔细端详这幅画,突然我发现她的眼光似乎有些异样。她抬起头来,微笑着对我说:“这幅画很美,我很喜欢,谢谢;不过把它挂起来,让大家都来欣赏,好吗?”明白了,她在用一种尽量不伤害我的方式谢绝我的馈赠。这又是一次“文化惊诧”!我有些不理解:不就是一幅不值钱的竹丝画嘛,又不是金银珠宝,干嘛如此不讲人情!

以后发现,“不近人情”的事儿多着呢。比如餐馆里,绝对见不到人们抢着付账的场面,一般都是AA制,大伙儿同桌吃饭,各人自掏腰包,各自点菜。我回国前夕,十几位同事响应哈特利教授的提议,在附近一家饭馆聚餐为我送行。信不信由你:这又是一次AA制聚餐,包括我在内,都是各自点菜,各自付费。你“宴请”亲朋好友,却要人家自掏腰包点菜–在中国,这简直匪夷所思!入夜之后。中国城市热闹非凡,商场内外人潮涌动,大街小巷,只要有块空地,便有高音喇叭肆无忌惮地折磨人们的听觉器官,原来是大妈们在旁若无人地大跳其舞。入夜之后的英国大街几乎空无一人,而无处不在的酒馆(pub)却家家人满为患。如果有同事对你说“Shallwehaveadrinkafterwork”(下班后咱俩喝一杯如何),你可不要自作多情,认为人家要请你喝酒。同事、朋友相约到酒馆喝一杯,也是各自买自个儿的酒,AA制。

中国人讲究人情世故,请客吃饭,经常是为了“联络感情”,甚至是为了拉关系,走后门。在英国,人情中少有功利的杂质,吃饭、喝酒仅仅是一种联谊手段,不牵涉利益交换。我回国前,威大新闻与文化学院十几位教师差不多悉数出席为我送行的AA制餐会;他们不可能有求于我,自掏腰包陪我吃饭,无非是为了表示对我的尊重。年7月,中国大学校长访问团来访,在威大活动一天,午餐竟然在加迪夫湾一家快餐店解决,而且威大副校长亲自陪同(英国大学校长是荣誉职务,副校长负实际责任)。每人一条炸鱼、一瓶可乐,面包管够,就这样把这十几位中国、大学的校长们打发了!晚上副校长在官邸设宴招待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一道汤、两道菜,最后上甜点–在英国,这已经是高标准的宴请,然而在中国,三菜一汤的“宴会”的确够寒酸的。英国大学副校长由大学董事会聘任,副校长在任期间住在副校长官邸,任期结束,立即搬出;恰似当选首相入住伦敦唐宁街10号,任期结束或连任败选,那就得必须交出唐宁街10号首相府的钥匙。威大副校长宴请,两位女服务员以及厨师都是特地从饭店请来的。我知道英国餐馆的服务员除专职领班外,其余大多数是打工的学生,于是便抽空和两位女服务员聊了几句。她们果然是学生;我并没有问她们来自那所学校,她们便抢先告诉我她们是加迪夫艺术学院学生。凭职业习惯,我觉得有些蹊跷;以后经过打听,方知大学副校长如需用工,无论因公还是因私,均不得雇用本校人员,包括本校学生。

英国人“不近人情”,实质上是法制完备的表现。事事、处处都有法律、规章、制度管着–这就是法治社会。在威大读博的五六位中国学者一致认为,在英国,办事比在中国容易;只要合法、依规,多难的事情都好办,用不着请客送礼。冒然给人送礼,即使并非有求于人,人家也往往愕然,甚至误解。宝根女士帮我办手续,乃是她的职责所在,可以口头感谢;然而给她送礼,即使是不值钱的小纪念品,也可能不经意间冒犯了她。几年前,一位来自哈尔滨的中国博士生第一次见导师,按中国人的习惯,给导师恭恭敬敬地献上了“见面礼”,据说是一幅工笔美人画。导师丝毫不领情,当场发了脾气,让这位博士生下不了台。当然不能说英国人绝对不送礼;关键是送礼的动机。年情人节,我按英国人的习惯买了一束鲜花送给简(即宝根女士,这时我已经可以直呼其名了),简非常高兴,连声道谢,赶紧把它插到花瓶里。顺便一提:在英国,情人节那天男同事往往送女同事一束花或一块巧克力,意在表示对女同事的尊重。在中国,情人节成了商家的“促销节”,尤其是五星级宾馆,往往借机推出什么“情侣间”。我一直在思索,为什么许多“洋玩意儿”传到中国就变味。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人们说英国有撒谎的*客,没有卖假货的商人。卖假货一旦被抓,那就被罚得倾家荡产,而且从此名声扫地,再也没有咸鱼翻身的可能。人们知法、守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英国公主违反交规被罚、王子依法在阿富汗服兵役之类的故事,怕是大家都听说过,这里只说我的亲身经历。年5月,哈特利院长再次访问北大,出席北大校庆,并在北大校庆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学术演讲。北大方面要求用英语发表演讲者同时提供中文译文,哈特利教授行前找我帮忙,请我把他的讲稿翻译成中文。我倒是愿意帮这个忙,问题是我的电脑没有中文软件,便找一位中国留学生从他的电脑里用盘拷了一个,请学院专职电教技术员帮忙安装。这位技术员不愧是专业人士,拿起盘来瞄了一眼就说这是盗版软件,威大电脑系统不认,就是说这个软件根本无法装进威大电脑系统。他说,即使威大电脑系统认盗版软件,他也不能装。使用盗版软件犯法,身为专业人士,更不敢知法犯法。后经院长批准,技术员帮我在网上订购了正版中文软件。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推而广之,便是各行各业都有规矩,凡是规矩,就必须严格遵守,不得“通融”。我参与了年博士学位论文的初审工作,按照规定,每一部博士学位论文,都由三位教授初审,以便确定作者有无资格参加博士学位答辩。三位教授中,必须有两位是外校教授。我审阅的四部博士学位论文全部没有封面,前言部分的署名被贴掉,因此我不知道作者是谁,是哪所学校的;导师是谁,当然也无从知晓。我只是三位初审教授中的一位,另外两位是谁,我不知道,而且按规定,不得打听。你想靠“关系”搞一顶博士帽?不可能。送礼、请吃?你连给谁送礼请谁吃饭都不知道,而且不可能知道!

只要留心,便不难发现在英国,到处都有人们对法律、对规矩敬畏的表现。例如走路。在英国任何城市,我都没有发现“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红灯一亮,即便夜半三更空荡荡的大街上没有汽车,行人也会在马路一头乖乖站着,等绿灯亮了再过马路。北京的马路比伦敦的马路宽得多,汽车拥有量比伦敦少,然而伦敦很少发生交通拥堵,即使上下班时间,在交通最繁忙的维多利亚车站一带,公交车时速也能达到三四十公里。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人人遵守“红灯亮了等一等,绿灯亮了才能走”的规矩。再就是*府采取的减少车流的措施得当,例如鼓励拼车,一个人开车进城,泊车费高得让驾车者心痛。车上坐2人、3人、4人(包括司机),泊车费依次递减。当然,发达的公交基础设施,也必不可少。在伦敦任何一处,米以内必有地铁站。每次去伦敦,我都要花3.99镑买一张通票。从早晨9时到夜间12时,凭这张通票可以乘坐地铁和公共汽车,不限路线,不限次数。

敬畏法律,敬畏规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把钓上来的鱼儿放回水中,而不是提回家吃掉,正是动物权利方面的立法深入人心的结果。当敬畏法律,敬畏规矩成为一种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时,诚信,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就会蔚然成风。英国实行全民公费医疗,惠及在英国的外国人;人们的基本医疗服务,由*府注册的GP(generalpractitioner,全科医生)提供。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固定的GP,因此GP又称“家庭医生”。去附近GP诊所登记,受国内养成的习惯驱使,我随身携带一切能够证明我的身份的文件,护照、威大出入证、警察局签发的暂住证等等一样不落。到GP诊所后,我把这些文件从包里掏出来让接待我的护士看。没料到护士看都不看就把这些文件推还给我,直截了当问我姓名、国籍、有无慢性病、有无过敏药物并逐项登记,随后告诉我手续办完了,可以回家了。我在加迪夫市中心一家眼镜店配眼镜,验光师问我本人或者我的直系亲属是否罹患过青光眼。我回答说我母亲做过后天青光眼手术,不过她十几年前就去世了。验光师马上对我说,既如此,15英镑的验光费免除。他解释说,*府卫生部门正在进行青光眼普查,愿意向*府透露相关个人或亲属医疗信息的人,可以得到这样或那样的补偿,加迪夫市*府将为我付这笔验光费。假如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而且我要*府提供的补偿,那么我就得到有关部门登记,不仅要带上我自己的户口本、身份证,还得翻箱倒柜寻找母亲罹患青光眼的诊断书。

也许读者会问:照你这么说,英国岂不成了《镜花缘》中的“君子国”?难道英国没有不诚信的人?我要说明,英国当然不是“君子国”,据我所知,有两类人不诚信。一类是*客,*客不撒谎,便不成其为*客,因此有“Politicsisdirty”(*治是肮脏的)之说。再就是耍“中国式小聪明”的国人。中国留学生个人电脑中的非内置软件,从中文输入软件到游戏软件,我敢说几乎百分之百是盗版软件。英国商家实行零理由退货,你买了一件商品,只要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损坏,无需说明理由就可以退货,商家有义务全额退还购货款。圣诞节前,一些在威大读本科的中国学生“购买”高档音响、大屏幕电视机等商品,圣诞假期用来拼命玩,节后立即退货,无需解释,顶多说一句“Idon’tlikeit”(我不喜欢)。

在英国做高访一年,收获不少。最重要的是搞明白了什么是法治社会,或者说法治社会的主要特征有哪些。重复地说,法治社会是事事、处处有法律、规矩管着的社会,是敬畏法律、规矩成为主流生活方式的社会,是在法律、规矩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是诚信的社会。这是我第一次用因私护照出国,第一次有机会与另一个国家的平民百姓打成一片,零距离观察他们的生活,零距离感受英国文化。我与加迪夫市河边大街“居委会”的老人们交上了朋友,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基尔大学一位退休教授家中住了两天。事情是这样的:

位于英格兰北部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的基尔大学(KeeleUniversity)有个“退休教授协会”—英国公私单位统统没有’离退休干部局“之类的机构,基尔大学退休教授协会与校方毫无关系,是十几位退休教授自个儿组织起来的。协会经常邀请外国学者前来座谈,来人由会员轮流招待。我应邀来到在基尔大学,向老人们介绍中国音乐。为此我带去了几个盘,古曲《春江花月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等等。我放音乐给老人们听,分析音乐,还给老人讲与中国音乐相关的传说,从唐玄宗讲到瞎子阿炳,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次轮到汤姆森先生负责我招待我,承蒙他盛情邀请,我在他家吃住。汤姆森老两口都快80岁了,儿子在外地工作。我注意到老两口只有一台14英寸的电视机,便不无炫耀地告诉他们,我家四室两厅,有三台电视机,厅里那台是42英寸的。老先生显然吃惊了:四口人三台电视机,有必要吗?再说42英寸大屏幕电视机应当用在机场、车站之类的公共场所,为什么家里要摆那么大的电视机?不怕浪费电吗?作为客人,晚上洗澡我自个儿用一盆水,而老两口则共用一盆水,老太太先洗,接着老爷子用同一盆水洗。老两口吃完菜后,当着我的面用面包把盘子擦干净,把面包吃掉–这样的场景,在餐馆中经常能看到。我请教过威大法律专家,得知法律并没有强制老百姓如此节约用水,也没有关于吃饭“空碟”的法律条文。我感到一旦人们明白法律的意义,一旦知法、用法蔚然成风,人们便会养成比法律条文更严格的生活习惯,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与汤姆森夫妇

学生时代,*治课老师告诉我们欧美家庭中,儿子到父母家吃饭得交饭钱,住宿得交住宿费,瞧,资本主义社会何等冷酷无情,《共产*宣言》说得对:资产阶级“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这次我想,既然在英国人家中做客,那就抓住这个机会搞明白英国人这是怎么回事;如果确有其事,那就搞明白英国人何以如此“不近人情”。我尽可能委婉地向主人提出这个问题,生怕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没想到两位老人十分坦承,老太太甚至现身说法,唠唠叨叨告诉我儿子带媳妇回家吃饭得交多少钱,住宿得交多少钱,“比到外面吃住合算多了”。老爷子说,儿子早已成年,到我们这儿白吃白住,等于侵犯我们的经济权利,所以必须交钱。英国法律规定16岁为成年,子女到16岁,父母就算完成了养育他或她的法定义务。在法律的意义上,父母与成年子女在相互独立;彼此的权利,包括经济权利,不得侵犯。中国人讲究“亲兄弟明算账”,亲兄弟固然是血亲,但经济上彼此独立,因此必须“明算账”。如果能理解“亲兄弟明算账”的,为何不能理解“亲父子明算账”呢?

中国老年人养大子女后,往往得继续尽义务,出钱出力养育第三代。英国有“啃*府族”,但没有“啃老族”。与此对应的是在英国,带孙辈的老年人基本上没有。我与河边大街“居委会”的老人们以及基尔大学汤姆森夫妇探讨这个问题,他们的意见一致:老年人辛辛苦苦把子女养大,有权享受晚年,没有养育第三代的义务。子女有了孩子,应当自个儿抚养,不应当以此剥夺父母享受晚年的权利。不过也要说明,英国鼓励生育,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不存在生了孩子养不起的问题。

在英国一年,经历了不少“文化惊诧”。我的体会是遇到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既不要一笑置之,也不要匆忙予以*治解读。“亲父子明算账”,在在许多中国人看来“不近人情”,却折射出英国人民的权利意识。我认为,法治社会,还应当是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公民依法自觉维护权利社会。

如果你喜欢李竹润的文章,还可以阅读:

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与威廉、吴琪夫妇|李竹润

我是怎样翻译《长城民间传说》的?|李竹润

在英国遇到的“文化惊诧”之一:这里也有“居委会”

李竹润

在英国遇到的“文化惊诧”之二:猪界的“患难夫妻”|李竹润

在英国遇到的“文化惊诧”之三:冒冒失失地“学雷锋”,必遭白眼|李竹润

关于打赏:

4月19日,苹果公司关闭了苹果手机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英国遇到的ldquo文化惊诧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