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青光眼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本是同根生功效各不同
TUhjnbcbe - 2020/12/22 18:39:00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s://m-mip.39.net/nk/mipso_5924222.html

在浩繁的中药宝库里,有生长在同一植物上的药材,但由于药用部位不同,而功效各异,它们之间不能互相代替,使用时要加以区别。

/柏子仁与侧柏叶/

柏子仁为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性平,味甘,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敛汗生津之功效,用于治疗惊悸失眠、健忘、遗精、盗汗、便秘等症。

《本草纲目》载:“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柏子仁确有镇静、催眠作用;有持续性降低血压的功能。用于治疗心神虚怯、惊悸怔仲、颜色憔悴、肌肤燥痒,可与茯神、枣仁、生地、麦冬配伍;治疗肾阴亏损、腰背重痛、足膝软弱、阴虚盗汗,常与熟地、龟版、枸杞、牛膝同用。

柏子仁还是食疗的上好食材,熬制柏子仁粥服食,对长期失眠、心慌心悸,或自汗盗污多汗的中老年人来说,极为合适。

注意:大便溏薄者及痰多者忌用。

侧柏叶为侧柏的嫩枝与叶,其性寒,味苦涩,具有凉血止血、祛风湿、散肿*的功效,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尿血、血痢、风湿痹痛等症。

《本草正》载:侧柏叶“善清血凉血,去湿热湿痹,骨节疼痛。捣烂可敷火丹,散痄腮肿痛热*。”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侧柏叶煎剂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有镇咳、祛痰、平喘、镇静等作用;对金*色葡萄球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气管炎、肺结核、百日咳、溃疡病并发出血等症,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金针菜与萱草根/

金针菜学名萱草花,是百合科植物萱草的花蕾,就是我们经常食用的*花菜,性味甘凉,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对吐血、大便带血、小便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有较好的疗效。

《本草正义》载:“萱草花,今为恒食之品,亦禀凉降之性,治小便赤涩,身体烦热;利胸膈,安五脏;消食利湿热,其效颇著。”

现代科研证实,金针菜具有显著地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保健蔬菜;金针菜含有丰富的卵磷脂,有较好的健脑,抗衰老功效,故人们称之为“健脑菜”;金针菜中还含有效成分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丰富的粗纤维能促进大便的排泄,因此可作为防治肠道癌瘤的食品,常吃金针菜还能滋润皮肤,增强皮肤的韧性和弹力,可使皮肤细嫩饱满、润滑柔软,皱褶减少、色斑消退、达到美容的效果。

注意:金针菜性凉,故胃肠道溃疡、脾胃不和的人,以少吃为好,平素痰多,尤其是哮喘病者,不宜食用;鲜金针菜中含有一种“秋水仙碱”,有较大的*性,所以不宜食用鲜品。

萱草根为百合科植物萱草的根,性凉,味甘,具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尿血、膀胱炎、乳汁缺乏、月经不调、便血等症,有较好的效果。

外用捣烂敷,治乳痈肿痛;将鲜萱草根60克(洗净)塞入母鸡膛内,炖3小时后食之治*疸:母鸡1只(净膛,去头脚),将鲜萱草根60克(洗净)塞入鸡膛内,炖而食之,可治*疸。

/川楝子与苦楝皮/

川楝子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实,性寒,味苦,有小*,具有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的功效,用于治疗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等症。

《神农本草经》载:川楝子“主温疾、伤寒太热烦狂,杀三虫疥窃,利小便水道。”

川楝子配伍使君子、槟榔,加强杀虫消积的作用;配伍香附,能理气止痛,共奏舒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胀闷不舒、乳房胀痛以及月经不调等;配伍小茴香,能理气止痛、温肾散寒、和胃调中。

现代药理研究,川楝子的有效成分川楝素有驱蛔虫作用;大剂量川楝素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能抗肉*中*,与抗*血清合用,可明显降低抗*血清用量。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头癣均取得满意疗效。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苦楝皮为川楝的根皮,寒,味苦,有*,具有清热、燥湿、杀虫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疹、疥癣等症,还可杀灭蛔虫、蛲虫等寄生虫。

《日华子本草》载:苦楝皮“治游风热*,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苦楝皮的酒精浸液,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所含的苦楝素能兴奋肠肌,使张力和收缩力增加,故用以驱虫时,不需另加泻药,对血象、血压,呼吸、子宫等均无明显影响。

注意:体弱及脾胃虚寒者忌服,肝炎、肾炎患者慎服。

/板兰根与大青叶/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和草大青的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疗颜面丹*、热病发斑、流感、流脑、肺炎、肝炎、菌痢、胃肠炎、口疮、麻疹、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症。

《分类草药性》载:板蓝根“解诸*恶疮,散*去火,捣汁或服或涂。”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板蓝根对多种病*与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所含的多糖能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所含的靛玉红具有抗肿瘤作用。

临床上与玄参、马勃、牛蒡子等配伍,可用于风热上攻,咽喉肿痛等症;与生地、紫草、*芩等同用,可用于时行温病,温*发斑等症。

大青叶为菘蓝的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疗温病热盛烦渴、流感、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肠炎、急性肺炎、丹*、吐血、衄血、*疸、痢疾、喉痹、口疮、痈疽肿*等症。

《本草经疏》载:“大青叶大寒兼苦,其能解散邪热明矣。时行热*,头痛大热口疮,为胃家实热之证,此药乃对病之良药也。”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青叶煎剂对金*色葡萄球菌等多种致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有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及抗大肠杆菌内*素作用。

临床报道,用大青叶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上呼吸道感染、麻疹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细菌性痢疾及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等症,均取得明显效果。

/天仙藤与马兜铃/

天仙藤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茎叶,性温,味苦,具有行气化湿、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胃痛、疝气痛、妊娠水肿、产后血气腹痛、风湿疼痛等症。

《本草汇言》载:“天仙藤,流气活血,治一切诸痛之药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天仙藤煎剂有轻微的祛痰作用;对金*色葡萄球菌及常见的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治痰注臂痛常与白术、羌活、白芷、片姜*、制半夏等配伍;治产后腹痛儿枕痛,可单用天仙藤炒焦研末服用;天仙藤酒煎治疝气作痛;治妊娠水肿,则与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等同用。外用可治乳腺炎及*蛇*虫咬伤。

马兜铃为马兜铃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寒,味苦,有*,具有清肺降气、化痰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喘、咯血、失音、痔漏肿痛等症。

《本草求原》载:马兜铃“治肺中湿热,声音不清,痰喘咳嗽。小儿麻疹内陷,喘满声暗,宜加用之。”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马兜铃有明显镇咳、平喘、祛痰作用;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起到抗炎作用;马兜铃水浸剂对常见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金*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具有温和而持久的降压作用。

近年来有报道称:天仙藤、马兜铃中都含有马兜铃酸,长期服用马兜铃及其含有马兜铃成分的药物,可能造成慢性肾衰竭以及肾小管病变,短期大量使用也可造成急性肾衰竭,同时增加肾脏及上泌尿道致癌的风险,因此,对天仙藤、马兜铃及其含有马兜铃酸成分制剂的使用要慎重,不可长期或超剂量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儿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川椒与椒目/

川椒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性温,味辛,有小*,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的功效,还可解鱼腥*,常用于治疗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噫呃、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泻、痢疾、疝痛、齿痛、阴痒、疥疮等症,杀灭蛔虫、蛲虫亦有很好的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川椒对肺炎双球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所含的挥发油可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使血管扩张,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还有局部麻醉和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夏伤湿冷、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症,亦可水煎加红糖服用可回乳。外用治龋齿、秃顶、痔疮、膝盖痛等症。

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

椒目为川椒的种子,性寒,味苦辛,有*,具有利水消肿、祛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水肿胀满、痰饮喘逆等症。

《唐本草》言其:“主水,腹胀满,利小便。”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丹溪曰:“椒目下达,止行渗道,不行谷道,能下水燥湿。世人服椒者,无不被其奉,以其久久则火自水中起,谁能御之?”

临床报道,将椒目研粉过筛,装入胶囊内服,每服相当于生药3~4.5克,每日服2~3次,有较好的平喘作用。椒目可用于治疗口舌干燥、水泛于肺,喘不得卧、眼生雾翳、妇女白带等症。

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桑皮与桑葚/

桑皮为桑树除去栓皮的根皮,性寒,味甘,具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症。

《本草纲目》曰:“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桑白皮的醇提取液有明显的降压、镇静、抗惊厥、抗炎和利尿作用;煎剂对金*色葡萄球菌及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降糖作用。

研究还发现,桑白皮热水提取物能诱生干扰素,对子宫颈癌有抑制作用。

注意:凡肺虚无火、小便多及风寒咳嗽者忌服。

桑葚为桑树的果穗,性寒,味甘,具有补肝益肾、补血益阴、生津止渴、润肠通便的功效,主治肝肾阴亏、阴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燥失眠、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消渴口干、大便燥结等症。

《本草经疏》载:“桑葚,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桑葚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有中度激发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能显著降低酶的活性,防止血管硬化,起到补血、降低血脂作用;所含的鞣酸、脂肪酸、苹果酸等能帮助脂肪、蛋白质及淀粉的消化;所含的芸香苷、花色素等成分,有预防肿瘤细胞扩散,避免癌症发生的功效;所含的乌发素,能乌发美容;能治疗贫血、肝肾阴虚所致的习惯性便秘等症。

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不宜食用。

/桑叶与桑枝/

桑叶性寒,味苦甘,具有清肝养肝、疏散风热、清肺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或肺燥干咳无痰、咽干口渴、目赤肿痛等症。

《本草求真》载:桑叶“清肺泻胃,凉血燥湿,去风明目。”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叶有抗凝血、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解痉、抗溃疡、润肠通便、抗血栓形成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所含的生物碱和多糖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桑叶汁有抑菌、抗炎、抗病*、抗肿瘤作用。研究还发现,桑叶具有类似于人参的补益和抗衰老作用。

用于风热感冒及目赤肿痛,常配菊花;配黑芝麻制成桑麻丸,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视物昏花;配杏仁、沙参、贝母等,可用于肺热燥咳。外用煎汤温洗,可治风眼多泪;用桑叶、麻叶煮淘米水洗头,可促生发;痈疮久不收口,可用经霜*桑叶,研末敷涂。

注意:经期妇女及孕妇不宜使用。

桑枝性平,味微苦,具有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四肢拘挛、关节酸痛、脚气浮肿、肌体风痒等症。

《本草图经》载:桑枝“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嗽,消食;利小便,兼疗口干。”

临床报道,用以治疗肩周炎,与鸡血藤、威灵仙、当归、羌活、桂枝、白芍、姜*、防风、细辛配伍,疗效显著;防治Ⅱ区屈指肌腱术后黏连,配以威灵仙、片姜*、当归、川芎、延胡、制香附、伸筋草、海桐皮、赤芍、木瓜、制乳香,有较好的效果;单用鲜桑枝水煎服,每日1剂,能使机体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提高;用以治疗高血压病,与桑叶、茺蔚子合用,煎汤于卧前洗脚30-40分钟后即卧。

治紫癜风:用桑枝克,益母草克,用水浓煎收膏,每夜卧时,用温酒调服10克。桑枝还有生津利水之效,用于治疗消渴,可单用煎服;用于水肿,可与赤小豆合用。

/陈皮与橘核/

陈皮为橘子干燥成熟果皮,性温,味辛苦,具有理气燥湿、化痰止咳、健脾和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胸胁胀痛、疝气、乳胀、乳房结块、胃痛、食积等症。

《本草纲目》载:“橘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管内积气,增加食欲;所含的橙皮苷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作用于平滑肌,有降压作用,并可抗炎、抗溃疡,有利胆作用。

临床上与苍术、厚朴等同用,用于中焦寒湿脾胃气滞者,脘腹胀痛、恶心呕吐、泄泻;与山楂、神曲等同用,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者;与枳实、生姜等同用,用于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者。用以温中散寒、降逆止呕,配伍丁香、生姜与粳米煮粥服食;配以金银花、甘草水煎代茶飲,治乳腺炎;单用陈皮用伏龙肝炒后研服,治反胃吐食;取陈皮适量酒浸,煮至软,捞出焙干为末,以温*酒调服,可治大便秘结。

此外,橘皮还可提炼精油,有调和肠胃、刺激肠胃蠕动、帮助排气、增加食欲的作用。

注意:气虚及阴虚燥咳者忌用,吐血证慎用。

橘核为橘子干燥成熟的种子,性平,味苦,具有理气、散结、止痛的功效,临床常用来治疗疝气、睾丸肿痛、乳腺炎性肿痛等症。

《本草汇言》载:“橘核,疏肝、散逆气、下寒疝之药也。”

临床报道,用橘核治疗急性乳腺炎效果显著;取橘核、杜仲各炒研末,用温*酒送服,可治腰痛;用*酒煎,去滓温服,可治乳痈初起未溃;用橘核加胡桃肉研为末,以温酒调服,可治酒齄鼻。

注意:体虚患者慎用。

/山楂与山楂核/

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楂的果实,性温,味酸甘,具有消食积、散瘀血、驱涤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净、小儿乳食停滞等症。

《本草经疏》载:“山楂,《本经》云味酸气冷,然观其能消食积,行瘀血,则气非冷矣。”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山楂中的三萜类和*酮类成分,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和改善血液循环的功能,并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降低血压、利尿、镇静的作用。所含*酮类中的牡荆素还具有抗癌作用。所含的苷类成分能扩张气管、促进气管纤毛运动、排痰平喘,有利于气管炎的治疗。

炒焦的山楂对各型痢疾杆菌及绿脓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生山楂水煎服,可治急、慢性肾盂肾炎;取山楂捣烂煎汤,加砂糖少许,空腹温服,可治产后恶露不止、腹中疼痛;配麦芽、鲜竹叶、甘草,可治荨麻疹;鲜山楂榨汁口服治呃逆;与桂枝、红糖同用,可治痛经;单用生山楂以文火浓煎,加白砂糖制成膏,口服治食欲不振;炒山楂加生姜、红糖可治腹泻;山楂与毛冬青配伍,可降低胆固醇。

取山楂加粳米煮粥,加红砂糖服食,可治饮食积滯;每日2次。

治产后体虚、恶露不净:将山楂打碎填入乌鸡腹中炖烂,食肉喝汤,可治产后体虚、恶露不净。

注意:山楂含有大量果酸、维生素和矿物质,但病后体虚、孕妇、脾胃虚弱、胃酸过多者及气虚便溏者忌服。山楂味酸,对牙齿有腐蚀作用,多食伤齿,过食易饥。

山楂核为蔷薇科植物山楂的种子,具有消肉积、散瘀血、行结气的功效。

《本草纲目》载其:“吞之化食磨积,治癫疝。”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楂核提取的干馏液,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均有抑菌、杀菌作用;其醇提物能明显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还有加速愈合伤口、消炎、止痛、止痒的作用。

试验显示,用山楂核提取物溶液擦拭皮肤,对细菌繁殖体和真菌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对皮肤上自然菌杀灭效果也较好。取山楂核与沙苑子、鸡内金配伍,共为细末,送服,可治胃积作痛、嘈杂吞酸;山楂核、荔枝核、橄榄核各等份,烧存性,共研细末,空腹用小茴香煎汤送服,可治阴囊肿痛。

/丝瓜络与丝瓜子/

丝瓜络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成熟果实的维管束,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利尿消肿、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疗胸胁胀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女子经闭、乳汁不通、痰热咳嗽、热*痈肿、痔漏、水肿、小便不利、便血、崩漏等症。

《本草纲目》载∶丝瓜络“能通人脉络脏腑,而去风解*,消肿化痰,祛痛杀虫,治诸血病。”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所含的齐墩果酸对由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脏急性损伤有治疗作用;并有强心利尿作用,以及抑制S一瘤株的生长,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丝瓜络煎汤宜生用,研末宜炒用,止血宜炒炭用。凡肝郁气滞,经络不畅,症见胸胁胀满疼痛者,可与瓜萎、郁金、枳壳、延胡索等配伍,以增宽胸理气之功;凡肺经热盛,症见咳嗽多痰者,可与全瓜蒌、桑白皮、贝母、前胡配伍,以增清肺化痰之功;凡水液内停而致水肿、腹水者,可与茯苓、泽泻、冬瓜皮、薏苡仁配伍,以增利水渗湿之功;炒炭后配棕榈炭可治便血、崩漏。用于治疗胸胁疼痛、咳嗽多痰,胸胁痛、风湿性关节痛、中风后半身不遂、乳少不通、急性乳腺炎、尿道炎、绣球风及女阴搔痒等症,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丝瓜子为丝瓜的种子,味苦的气寒,有*;味甜的无*。具有利水、除热的功效,用于治疗肢面浮肿、石淋、肠风、痔瘘等症,还可驱除蛔虫。

《食物本草》载:丝瓜子“苦者: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令人吐。甜者:除烦止渴,治心热,利水道,调心肺,治石淋,吐蛔虫。”

《医林篆要》亦载其:“治肠风,痔瘘,崩漏,下乳。”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所含的喷瓜素有较强的峻泻作用;所含有的苷,有洋地*样作用,可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的治疗。用以治疗腰痛不止,将丝瓜子仁炒焦,擂酒服,以渣敷之;取黑色丝瓜子(白色无效)的仁,捣烂装入胶囊空腹服用,可驱蛔虫。

注意:脾虚者及孕妇禁用;患有脚气、虚胀、腹冷者忌用。

/枸杞子与地骨皮/

枸杞子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性平,味甘,具有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的功效。

《本草纲目》载:“枸杞,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枸杞还可用于防治糖尿病、高脂血症、肝病及肿瘤,增强调节免疫功能、保护肝脏,延缓衰老,能够促进生物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少脂肪褐素的沉积,抑制肝中的过氧化脂质的形成,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所含的维生素A能起到保护眼睛、防止视力退化的作用。

注意:凡有外邪实热、感冒发烧、身有炎症及脾虚有湿、泄泻者忌服。

地骨皮为枸杞的根皮,性寒,味甘,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用于治疗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痈肿、恶疮等症。

《本草正》载:“地骨皮,枸杞根也,南者苦味轻,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药惟南者为佳。”

《本草纲目》亦载:“枸杞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地骨皮的浸剂、煎剂和酊剂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并伴有心率减慢和呼吸加快,其降压作用与中枢有关,还可能有阻断交感神经末梢及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并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这是由于其中含有胍的衍生物有关。研究还表明,地骨皮的提取物有解热作用。

临床报道,用地骨皮水煎服,用于治疗高血压,全部自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无体位性低血压及其它副作用;制治疗青年取地骨皮30克,加水毫升,煎至50毫升,过滤后,用消*棉球蘸此药液填入牙痛之窩洞內,治疗牙髓炎有立即止痛之效。

/荷叶与莲须/

荷叶为食药两用的佳品,食用取其清香,增味解腻,常用作包烤或包菜肴,如荷叶蒸鸡或包米作荷叶饭等,亦可煮粥、蒸肉、炖鸡、炖排骨等,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其性平,味苦涩,具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血热吐衄、便血崩漏等症。

《本草纲目》载:“盖荷叶能生发阳气,散瘀血,留好血。荷叶服之,令人瘦劣,单服可以清阳水浮肿之气。”

近代研究证实,荷叶有良好的降血脂、降胆固醇和减肥的作用。临床用于降血脂,服荷叶煎剂,20日为1个疗程,降胆固醇显效。用于感受暑热、头胀胸闷、口渴、小便短赤等症。

本品味苦性平,其荷叶气味清芳,新鲜者善清夏季之暑邪,临床常与鲜藿香、鲜佩兰、西瓜翠衣等配伍应用;用于夏季暑热泄泻等症,常与白术、扁豆等配伍,对脾虚气陷、大便泄泻者,也可加入补脾胃药中同用。

有资料报道,临床上常用于肥胖症的治疗。取干荷叶每次15克,开水泡15分钟代茶饮,连服1个月,适合大部分减肥人群,有较好的减肥功效。

注意:《本草从新》曾记载:荷叶“升散消耗,虚者禁之。”孕妇慎用。

莲须为莲花的花蕊,性平,味甘涩,具有清心、益肾、涩精、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疗梦遗滑泄,尿频、吐衄、崩漏、带下、泻痢等症。

《本草纲目》载:莲须“清心通肾,固精气,乌须发,悦颜色,益血,止血崩、吐血。”

治遗精梦泄,与熟地、山萸、山药、茯苓、丹皮、龙骨、芡实、鱼鳔配伍,制成蜜丸服之;治精滑不禁,与沙苑子、芡实、煅龙骨、煅牡蛎同用,制成糊丸,用淡盐汤送下;治年久痔漏,与黑牵牛、当归合研为末,空腹温*酒送服。与干葛、茯苓、生地、雅连、天花粉、五味子、知母、炙草、竹叶同煎热服,治上清口渴,饮水不止。注意:小便不利者忌服。

/莲子肉与莲子心/

莲子肉为莲房所结成熟去心的种子,性平,味甘微涩,具有养心、益肾、补脾、涩肠的功效,用于治疗夜寐多梦、遗精、淋浊、久痢、虚泻、妇人崩漏带下等症。

《医林纂要》载:“莲子,去心连皮生嚼,最益人,能除烦、止渴、涩精、和血、止梦遗、调寒热。”

治心火上炎、湿热下盛、小便涩赤、遗精等症,常与麦冬、*芩、地骨皮、车前子、茯苓等配伍;治小便白浊、梦遗泄精,常与益智仁、龙骨合用;治病后胃弱,可与茯苓、粳米同研为末,调以砂糖冲服;将莲子肉入猪肚内煮熟,焙干研末,酒糊制丸服用,有补虚益损的作用。常用量为9~15克。

注意:中满痞胀及大便燥结者忌服。

莲子心为莲子中的绿色胚芽,性寒,味苦,无*,具有清心、去热、止血、涩精的功效,用于治疗热入心包、神昏谵语、心烦口渴、心肾不交、失眠遗精、血热吐血、淋浊、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症。

《本草再新》曰:莲子心“清心火,平肝火,泻脾火,降肺火。清暑除烦,生津止渴,治目红肿。”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从莲子心中提出的莲心碱结晶,有短暂降压之效,改变为季铵盐,则出现强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其生物碱降压机理主要是释放组织胺,使外周血管扩张,其次与神经因素也有关。治太阴温病、神昏谵语,常与水牛角浓缩粉、元参、竹叶心、连翘心、麦冬等配伍;治劳心吐血,与糯米共为末,*酒调服;莲子心研末送服治遗精。常用量为2~5克。

注意: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莲房与藕节/

莲房是莲蓬的壳,性温,味苦涩,具有消瘀、止血、去湿的功效,用于治疗血崩、月经过多、胎漏下血、瘀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血痢、血淋、痔疮脱肛、皮肤湿疮等症。

《本草拾遗》载:莲房“主血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酒煮服之;又主食野菌*,水煮服之。”

止血多炮制成莲房炭。如治经血不止,取陈莲房烧存性,研末热酒送服;治血崩,常与棕板炭、香附配伍;治胎衣不下:莲房一个,甜酒煎服;治小便血淋:将莲房,烧存性,为末,入麝香少许米汤调下;治痔疮,与荆芥、枳壳、薄荷、朴硝同用。外用:治湿疮、*水疮,将莲房烧成炭(存性),研成细末,香油调匀,敷于患处。

藕节为藕连接部分,与藕在性味、功用上大致相似,但藕节又侧重止血的功效。其性平,味甘涩,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疗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子宫出血等症。

《本草汇言》载:“藕节,消瘀血,止血妄行之药也。”

经动物试验证实,藕节有很强的止血作用,将藕节热水提取物注射于小白鼠腹腔内,可以缩短小鼠切尾出血的时间。

临床上,用于治疗卒暴吐血,可与荷蒂同用,以加强止血之功;治肺痨咯血者,可与白及配伍,以敛肺止血;治血热吐衄不止者,可与生地*、大蓟相合,以凉血止血;治虚寒性崩漏者,可与艾叶、炮姜等相佐,以温经止血;治血热尿血的,可与小蓟、蒲*、白茅根并施,以凉血止血;治大便下血,可用藕节晒干研末,人参、白蜜煎汤调服;治小便热淋,可用生藕节、地*、葡萄各等分榨汁入蜜调服;治上焦痰热,取藕节、梨榨汁和服;治红白痢,可单用藕节捣汁,和蜜糖,隔水炖成膏服。

外用:治冻脚裂口,可将藕节蒸熟捣烂涂于患处。

/何首乌与夜交藤/

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药用分为生、熟两种。其性微温,味苦甘涩,具有补肝益肾、养血祛风的功效,用于治疗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酸软、筋骨酸痛、遗精崩带、久疟久痢、慢性肝炎、痈肿、瘰疬、肠风、痔疾等症。

《本草正义》载:“何首乌,专入肝肾,补养真阴,且味固甚厚,稍兼苦涩,性则温和,皆与下焦封藏之理符合,故能填益精气,具有阴阳平秘作用,非如地*之偏于阴凝可比。”

是一味常用的补益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何首乌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胆甾醇的作用;服用其煎剂,短时间内可升高血糖,然后逐渐降低,6小时后血糖量比正常值低0.03%;所含的大*酸,能促进肠管的运动,促进神经及心脏兴奋,有强心作用;对人型结核菌、弗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报道,将何首乌制成片剂或服用煎剂,有降低血清胆甾醇的作用;与甘草同煎,治疗疟疾及百日咳均起到较好的效果;外用煎汤熏洗涂搽患处,治疗疖肿显效。何首乌与茯苓、当归、枸杞、菟丝子、补骨脂等配伍,治疗肾气不足、须发早白、腰膝酸软有很好的效果;与牛膝配伍,制成丸剂,用于治疗腰膝疼痛、步履艰难、遍身瘙痒极验;与人参、当归、陈皮、生姜合用,水煎服治气血俱虚,久疟不止。外用与艾叶同煎浓汁,熏洗治疥癣;研末水调成糊状,敷于脐中治自汗不止;外伤出血,可研末敷之即止。生首乌有轻泻功效,生用可润肠通便。

注意:大便溏泄及有湿痰者不宜服用。

最近研究发现,生何首乌所含为蒽醌衍生物大*酚对身体具有一定的*性作用,能致肝脏损害,故滋补肝肾要用炙首乌,不可超剂量或长期服用;肝功能不全者,应避免使用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以利于肝功能的恢复。

夜交藤为何首乌的藤茎,性平,味甘苦,具有养心安神、通络祛风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汗、血虚身痛、痈疽、瘰疬、风疮疥癣等症。

《本草再新》曰:夜交藤“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

用于阴虚血少所致的失眠,常与合欢皮、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药配合应用;治内伤头痛,常与茯神、杜仲、牛膝、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芪、益母草、桑寄生等配伍,水煎服;治脑血管硬化、高血压,可与远志、石菖蒲、葛根合用,有健脑安神、降压催眠功效;治顽固性荨麻疹,与地肤子各60克,水煎服,服后取微汗,有较好的疗效;与牛膝、桑枝、丹参、浮小麦、当归、大枣、甘草等同煎服,治疗肢端动脉痉挛性疾病有效。

外用:与桑枝、鸡血藤、威灵仙等水煎趁热熏洗,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满意。

/大腹皮与槟榔/

大腹皮为槟榔的果皮,性微温,味辛,具有下气宽中、行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脘腹痞胀、脚气、水肿等症。

《本草汇言》载:“大腹皮,宽中利气之捷药也。主一切冷热之气上攻心腹,消上下水肿之气四体虚浮,下大肠壅滞之气二便不利,开关格痰饮之气阻塞不通,能疏通下泄,为畅达脏腑之剂。”

著名的《局方》“五皮饮”就是大腹皮配以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茯苓皮组成,具有行气化湿、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全身水肿、胸腹胀满、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

本方也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但以急性肾炎水肿、妊娠水肿、经期水肿以及腹水等较为多用;治脚气、肿满腹胀、大小便秘涩,可与槟榔、木香、木通、郁李仁、桑皮、牵牛子配伍,制成散剂,每服12克,加生姜、葱白水煎温服。大腹皮亦可外用,煎汤熏洗,治漏疮恶秽。

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性温,味苦辛,具有破积下气、行水杀虫的功效,主治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等症。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槟榔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

槟榔确有破积消食的功效,《方脉正宗》中载方,治食积满闷、水谷不化、腹满胀痛:槟榔二两、白术三两、麦芽二两、砂仁一两,俱炒研为细末,每日早晚服三钱,白汤调服(注:一两=30克);《古今医方集成》中所载的中成药“槟榔四消丸”具有清理肠胃、化滞消食、利水消胀的功效,方中以槟榔为君药,消导食积,辅以牵牛子泻水消积,香附理气消滞,猪牙皂豁痰散结,四药合用,故称“四消”,配以灵脂、大*活血化瘀、泻热导滞,其化滞消食的功效显著。

槟榔还有较强的驱虫作用,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名医陶弘景就在《名医别录》中说:槟榔可“杀三虫,疗寸白”。

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报道,槟榔对绦虫、姜片虫、蛲虫、钩虫、蛔虫等多种寄生虫都有杀灭作用,驱虫成药化虫丸、使君子丸、疳积散、肥儿丸等都有槟榔这味药。

《圣惠方》载方,以槟榔(炮)30克,研细末,每服6克,以葱蜜煎汤调服,治疗各种肠道寄生虫;验方治蛔虫,取槟榔、苦楝皮各50克,水煎成毫升,清晨空腹,每次服毫升,连服两天,驱虫效果甚验。

临床报道,槟榔还有抗真菌、抗病*的作用,对皮肤真菌和甲型某些株的流感病*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注意:气虚下陷者慎服。

/益母草与茺蔚子/

益母草是一味常用药,其性微寒,味苦辛,具有去瘀生新、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的功效,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疾病之要药。

《本草汇言》载:“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母草对子宫有兴奋作用;能改善冠脉循环和保护心脏,显著增加冠脉流量及减慢心率;能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对血栓有显著溶解作用;能增强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直接兴奋呼吸中枢,显著增加呼吸频率及振幅;弛缓紧张的肠平滑肌;治疗缺血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具有显著效果。对许兰氏毛菌,羊毛样小孢子菌、红色表皮癣菌、星状奴卡氏菌及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所含的硒、锰等多种微量元素,能抗氧化、防衰老,具有相当不错的益颜美容、抗衰防老的功效。最新科研显示,从益母草中提取的“益母草碱”,对治疗脑中风具有明显的效果。它能明显减少脑缺血造成的大脑皮质的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

临床报道,用于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均取得满意疗效。与延胡索配伍治痛经;与黑豆、红糖、老酒配伍治闭经;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与香附、鸡蛋2个,加水适量同煮,熟后去蛋壳再煮片刻,去药渣,吃蛋饮汤。每天一次,连服4~5天;治产后腹痛可加生姜、大枣、红糖同煎服;治恶露不净可同黑木耳、白糖水煎服用。

注意:凡阴虚血少者忌服。”

茺蔚子为益母草的种子,其性微寒,味辛、苦,具有活血调经、清肝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中带下、产后瘀血作痛、目赤翳障、头晕胀痛等症。

《本草经疏》载:“茺蔚子,为妇人胎产调经之要药。此药补而能行,辛散而兼润者也。目者,肝之窍也,益肝行血,故明目益精。其气纯阳,辛走而不守,故除水气。肝脏有火则血逆,肝凉则降而顺矣。大热头痛心烦,皆血虚而热之候也,清肝散热和血,则头痛心烦俱解。”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茺蔚子水浸液或醇-水浸液有轻微降压作用。入煎剂每日常用量4.5~9克。

本品生用和炒用功效有所不同,生用长于清肝明目,炒用长于活血调经。治疗目赤肿痛、目生翳膜,可与栀子、败酱草、蒲公英、青葙子、密蒙花等合用;治疗经闭、月经不调、痛经,可将茺蔚子炒后,与当归、丹参、香附、桃红、红花等合用;治子宫脱垂,可用茺蔚子15克与枳壳12克,同水煎服。

注意:本品有*,使用要做到有的放矢,一次口服茺蔚子30克以上,可于4~6小时后出现中*反应,症状为全身无力,下肢活动障碍,混身酸麻疼痛,重者汗多呈虚脱状态。所以服药应中病即止,不可长期大量使用;肝血不足,瞳子散大及孕妇忌服。

/金银花与忍冬藤/

金银花是一味常用中药,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疏散风热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温病发热、热*血痢、痈疡、肿*、瘰疬、痔漏等症,亦用于风热感冒,支气管炎等病症。

《本经逢原》载:“金银花,解*去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金银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多种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流感病*及致病霉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亦有抑制作用。

研究还表明,金银花有明显的抗炎及解热作用,其水煎液及酒浸液对肉瘤、艾氏腹水瘤等有抑制作用,还可降低胆固醇。

金银花与其它中药配伍,水煎代茶饮,可预防乙脑、流脑。治热*痈疖,可与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等同用,水煎后加酒适量和服,药渣捣烂可敷患处;治疮疡肿*初起,可与陈皮、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尾、甘草、赤芍、乳香、没药、天花粉、防风、贝母、白芷等配伍;治风热感冒,常与连翘、荆芥穗、竹叶、薄荷、苦桔梗、牛蒡子、淡豆豉、甘草合用;治创口感染可用金银花加连翘、大青叶、*芩、野菊花等,水煎服;治初期急性乳腺炎与蒲公英、连翘、陈皮、青皮、生甘草等搭配;治习惯性便秘加大*3克,调以适量的蜂蜜,泡水代茶饮。

夏季还可用于防暑降温、清热解渴,取金银花、生甘草适量,开水浸泡代茶饮。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服。

忍冬藤为金银花的藤,性寒,味甘,不仅能清热解*,还具有通络作用,用于治疗温病发热,热*血痢、传染性肝炎、痈肿疮*、筋骨疼痛等症。

《医学真传》曰:“银花之藤,乃宜通经脉之药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忍冬藤所含的木犀草素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对卡他、白色念珠、伤寒、痢疾、变形等菌均有抑制作用;并有降低血胆甾醇、解痉、祛痰作用。

研究还发现木犀草素对腹水癌细胞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忍冬藤临床上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细菌性痢疾及肠炎、阑尾炎均有较好的效果。

忍冬藤煎汤代茶顿饮,治四时外感、发热口渴,或兼肢体酸痛;治痈疽发背、肠痈、乳痈,可与*芪、当归、炙甘草配伍;治诸般肿痛,金刃伤疮,恶疮,可与磁石配伍,用香油炸枯入*丹熬成膏药,摊贴外用;治风湿性关节炎,与稀签草、鸡血藤、老鹤草、白薇合用,水煎服;治*蕈中*,取鲜忍冬藤嫩茎叶适量,用冷开水洗净,嚼细服下。

注意:凡实证、邪*未清者不宜服用。

/苏叶与苏子/

苏叶为紫苏的叶,性温,味辛,具有发表、散寒、理气、和营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等症,并可解鱼蟹*。

《药品化义》载:“紫苏叶,为发生之物。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及疟疾初起,外感霍乱,湿热脚气,凡属表症,放邪气出路之要药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苏叶煎剂有解热作用,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所含的紫苏油可使血糖上升。紫苏叶多煎汤内服,常用量为6~9克,亦可外用,捣敷或煎汤熏洗。

治伤风发热,常与防风、川芎、陈皮、甘草配伍,加生姜片煎服;治咳逆短气,可与人参合用,捣为粗末,水煎温服;治胎气不和,可与人参、炙甘草、白芍、当归、川芎、陈皮等配伍,细切取12克,加生姜片、葱白水煎温服;治乳痈肿痛,取紫苏叶煎汤频服,并将药渣捣烂敷于患处。注意:凡温病及气弱表虚者忌服。

苏子为紫苏的果实,性温,味辛,具有下气、消痰、润肺、宽肠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逆、痰喘、气滞、便秘等症。

《本草汇》载:“苏子,散气甚捷,最能清利上下诸气,定喘痰有功,并能通二便,除风寒湿痹。”

紫苏子常入汤药煎服,常用量的4.5~9克,亦可入丸、散或捣汁饮服,还可做为食疗材料辅助治疗多种疾病。

治老人咳嗽吼喘,可与八达杏仁共研末,加白蜜送服;治气喘咳嗽、食痞兼痰,可与白芥子、莱菔子配伍,稍煎沸代茶饮,为有名的“三子养亲汤”;治消渴,可与莱菔子配伍研末,每服6克,同桑皮煎汤送服。紫苏子亦可用于食疗,取适量紫苏子、麻仁,加粳米熬粥服食,有顺气、通便的作用;用紫苏子煎汁,与粳米熬粥,快熟时加入葱、姜、豆豉再沸,加少许盐调味,温热食之,对风寒湿痹引起的四肢痉挛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注意:紫苏子下气主疏泄,故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忌服。

/肉桂与桂枝/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其性大热,味辛甘,具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的功效,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泻泄、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等症。按照不同树龄剥取的树皮,经加工分为官桂、企边桂和板桂等不同规格。

《本草汇言》载:“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药也。凡元虚不足而亡阳厥逆,或心腹腰痛而吐呕泄泻,或心肾久虚而痼冷怯寒,或奔豚寒疝而攻冲欲死,或胃寒蛔出而心膈满胀,或气血冷凝而经脉阻遏,假此味厚甘辛大热,下行走里之物,壮命门之阳,植心肾之气,宣导百药,无所畏避,使阳长则阴自消,而前诸证自退矣。”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肉桂所含的桂皮醛能作用于中枢神经,对抗阿朴吗啡及去氧麻*碱的运动兴奋,使体温下降,并有镇痛作用;其水提物及挥发油对血小板聚集及心肌损伤有一定对抗及保护作用;煎剂可增加冠脉血流量;能抑制胃液分泌,有抗溃疡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有抑菌作用。

注意:阴虚火旺忌服,孕妇慎用。

桂枝为肉桂的嫩枝,性温,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症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等症。

《本经疏证》载其:“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气、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有镇静、解热、抗惊厥作用:其醇提取物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色葡萄球菌,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煎剂还有抗病*作用,能抑制流感病*。试验证实其还具有抗炎、利尿的作用。

注意:桂枝性温助热,故在温热病、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

/瓜蒌与天花粉/

瓜蒌为葫芦科植物瓜蒌的果实,性寒,味甘苦,具有润肺化痰、宽胸散结、滑肠通便的功效,用于治疗痰热咳喘、肺痿咳血、胸痹心痛、肠痈、乳痈、肠燥便秘、消渴、*疸等症。

《本草纲目》载:“张仲景治胸痹痛冰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结胸满痛,皆用栝楼实,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瓜蒌还具有抗菌、抗癌的作用,试验表明,对多种致病菌及某些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腹水癌细胞有致死作用。

近年,本品有效成分被制成瓜蒌注射液,有保护心肌缺血、降血脂等作用,临床报道,用瓜蒌和薤白制成片剂,治疗冠心病取得明显效果;对治疗喘息型气管炎、肺心病哮喘亦显效。

注意:凡脾胃虚寒、大便不实、有寒痰、湿痰者不宜服用。

天花粉是瓜蒌的根,性凉,味甘苦酸,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热病口渴、消渴、*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瘘等症。

《本草汇言》载:“天花粉,退五脏郁热,……若肝火之胁胀走注,肾火之骨蒸烦热,或痈疽已溃未溃,而热*不散,或五疸身目俱*,而小水若淋若涩,是皆火热郁结所致,惟此剂能开郁结,降痰火,并能治之。又其性甘寒,善能治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

故治糖尿病方中常用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注射天花粉后能使子宫自发收缩明显增加,有抗早孕的作用;用于治疗腹水型肝癌,可使腹水量减少;能促进唾液腺内半乳糖和乙胺半乳糖的合成,增加机体免疫功能;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及广谱的抗*作用。研究还发现,其有效成分天花粉蛋白可抑制艾滋病病*(HIV)在感染的免疫细胞内的复制,减少免疫细胞中受病*感染的活细胞数,起到抗艾滋病病*的作用。

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滑泄者忌服;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麻*与麻*根/

麻*性温,味辛苦,入肺、膀胱经,具有发汗、平喘、利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等症。还可用于咳嗽气喘、小便不利、风疹瘙痒等。

《本草正义》载:“麻*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所含麻*碱的血管收缩作用比较温和而持久,血管舒张作用很微弱,因此用于治疗鼻粘膜肿胀,收缩作用既长,且无续发性血管扩张;其作用能使冠状血管扩张,增加冠脉血流量,大剂量使用能兴奋大脑皮质下中枢、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对麻醉药中*有苏醒作用;对支气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且疗效持久;对骨骼肌有抗疲劳作用。麻*多煎汤内服,宜先煎,撇去水面上的浮沫再入群药,常用量为1.5~6克,亦可入丸、散。

外用:取适量研末敷于患处。麻*生用发汗力强,发汗、利水用之;炙用发汗力弱,蜜炙兼能润肺,止咳平喘多用。

注意:凡素体虚弱而自汗、盗汗、气喘者均忌服。

麻*根为麻*的根,性平,味甘微苦,为敛汗固表效药,用于治疗体虚自汗、盗汗。

《滇南本草》载:麻*根“止汗,实表气,固虚,清肺气、梅核气。”

治诸虚不足、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常与*芪、牡蛎同用;治虚汗无度,用麻*根及*芪各等分,研末面糊为丸服之;治产后汗不止,可与当归、*芪同用,或用麻*根及牡蛎研为细末扑身,有较好的收敛、止汗作用。注意:有表邪者忌服。

/白果与银杏叶/

白果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种子,性平,味甘苦涩,有小*,入肺、肾经,具有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消*杀虫的功效,用于治疗哮喘、痰嗽、梦遗、白带、白浊、小儿腹泻、虫积、肠风脏*、淋病、小便频数,以及疥癣、漆疮、白瘤风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果种仁有抑菌和杀菌作用,尤其对结核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能改善肺结核病所致的发热、盗汗、咳嗽咯血、食欲不振等症状;能祛斑平皱、治疗疮、癣等;能收缩膀胱括约肌,治疗小儿遗尿、气虚引起的小便频数、带下白浊、遗精不固等病症,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以及对细胞的氧气和葡萄糖的输送,保护脂质免受自由基的伤害,并将自由基清除出体外,有抗衰老作用。

注意:白果含有氢氰酸*素,*性很强,不可多食,尤其生的*性更大,更不可生食,以免中*。

银杏叶即白果的叶,性平。味甘苦、涩,具有益心敛肺、化湿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胸闷心痛、心悸怔忡、痰喘咳嗽、泻痢、白带等症。

近年来,研制的银杏叶片剂,每片含*酮2毫克,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闭塞性脉管炎、心绞痛、脑栓塞、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有较好的效果,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小脑萎缩也有一定的效果。银杏叶中的*酮苷、氨基酸和氨基酸合成胶原蛋白成分对人体美容,抑制黑色素生长,保持皮肤光泽与弹性,起到美容养颜、增白除皱的作用。

目前,用银杏叶提取物配制的护肤、护发等方面的产品达50余种。此外,利用银杏叶研制的银杏叶饮料、银杏叶茶、银杏叶健康枕等保健品已上市,有较好的保健作用。

临床上,治冠心病心绞痛,常与瓜蒌、丹参、薤白、郁金、生甘草配伍。

外用:治小儿肠炎,可取银杏叶煎水擦洗患儿脚心、手心、心口等处,还可外用治雀斑、灰指甲、鸡眼等。

注意:银杏叶不能同时服用其它治心血管药物(如阿司匹林);有实邪者忌用。

/葛根与葛花/

葛根性凉,味甘辛,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之功,常用于治疗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等症。

《本草纲目》载:“葛,性甘、辛、平、无*,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弊,起阴气,解诸*。”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葛根能提高肝细胞的再生能力,恢复正常肝脏机能,促进胆汁分泌,防止脂肪在肝脏堆积,加强肝脏解*功能;所含的异*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通过改善心肌缺血状态,能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能强化肝胆细胞自身免疫功能,抵抗病*入侵。

研究发现,葛根还具有延缓衰老、促进造血功能等方面的作用。临床发现,葛根还能姿容养颜,调理更年期综合症,可预防骨质疏松,有很好的丰胸功效。

注意:葛根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当慎用;夏日表虚汗多者忌服。

葛花为葛根的花,性凉,味甘,具有解酒醒脾的功效,适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胸膈饱胀、不思饮食、呕吐酸水等伤及胃气之症。

《滇南本草》载:葛花“治头晕,憎寒,壮热,解酒醒脾,酒痢,饮食不思,胸膈饱胀,发呃,呕吐酸痰,酒*伤胃,吐血,呕血,消热。”

现代研究证实,葛花所含的皂角苷、异*酮类具有氧化还原作用,加速酒精氧化,可使乙醇失去*性,收缩和保护胃肠黏膜,减缓酒精的吸收,阻碍酒精快速大量地进入血液循环。在酒前服用,提前在肝、胃形成保护膜,起到护肝养胃,增大酒量作用;酒中饮用能抗醉;酒后饮用解酒,降低酒精浓度,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血管,并通过加速排尿、排汗排泄分解,缓解头痛、眩晕、恶心等不舒服状态,减轻醉酒程度。

/车前子与车前草/

车前子为车前草科车前的种子,性微寒,味甘淡,具有清热利尿、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的功效,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水肿胀满、暑湿泻痢、目赤障翳、痰热咳喘等症。

《药品化义》载:“车前子,子主下降,味淡入脾,渗热下行,主治痰泻、热泻,胸膈烦热,周身湿痹,盖水道利则清浊分,脾斯健矣。取其味淡性滑,滑可去暑,淡能渗热,用入肝经,又治暴赤眼痛,泪出脑疼,翳癃障目及尿管涩痛,遗精溺血,癃闭淋沥,下疳便*,女人阴癃作痛、或发肿痒,凡此俱属肝热,导热下行,则浊自清矣。”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车前子煎剂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可使松弛了的关节囊恢复原有紧张度,临床上可用于颞下颌关节半脱位;所含的胶浆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所含的车前子苷有兴奋分泌神经的作用,起到祛痰、镇咳、平喘作用;对多种致病菌及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胃肠道功能有调节作用,治疗胃溃疡有很好疗效;对炎性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治疗慢性气管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高血压病、颞下颌扰乱症等都取得明显效果。孕妇在产前检查发现胎位异常者,待其妊娠28~32周时,试服车前子可望胎位转正。

注意:凡内伤劳倦,阳气下陷,肾虚精滑及内无湿热者慎服;肾虚寒者忌服。

车前草为车前的全草,性寒,味甘,具有燥湿止泻、凉血止血、清热止痛、退肿消痔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热性或血液质性疾病、湿热性腹泻、痢疾、血热性鼻出血、月经过多、牙痛、咽痛、耳痛、热性炎肿、痔疮等症状。

《本草述》载:“车前草,甘滑,最利小水,且泄精气,非子类也,其疗衄血、下血,当是以行为止。”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车前草煎剂可使呼吸道粘液分泌明显增加,有较好的祛痰作用;对某些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所含的苷小剂量能使变慢振幅加大、血压升高,大剂量则引起心脏麻痹、血压降低。

它还使呼吸深、大而慢,并有镇咳作用,促进支气管及消化道的分泌;富含的胶质,服用后吸水膨胀,可促进肠道蠕动,治疗便秘。临床上用以治疗百日咳、腮腺炎、急性*疸型肝炎、痛风性关节炎、高血压、青光眼、细菌性痢疾、隐匿性肾炎等症,均取得满意效果。车前草还用于治疗口舌生疮、小儿腹泻也有较好的疗效。

/合欢皮与合欢花/

合欢皮为豆科植物合欢的皮,具有解郁、和血、宁心、消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痈肿、瘰疠、筋骨折伤等症。

《神农本草经》载:合欢皮“主安五脏和五志,令人欢乐忘忧。”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合欢皮煎剂可明显抑制抗原的致敏和抗体产生过程,起到抗过敏作用;所含的多糖有抗肿瘤作用;妊娠子宫在合欢皮提取液的作用下,收缩张力及振幅均显著增加,而收缩频率则明显减少,能中止妊娠,具有显著的抗生育作用。

注意:溃疡病及胃炎患者慎用;风热自汗、外感不眠者禁服。

合欢花为合欢的花,花未开时采的花蕾,商品称合欢米,性平,味甘,具有舒郁、理气、安神、活络的功效,用于治疗郁结胸闷、失眠、健忘、风火眼疾、视物不清、咽痛、痈肿、跌打损伤疼痛等症。

《分类草药性》载:合欢花“能清心明目。”治心肾不交失眠,与官桂、*连、夜交藤等同用;治跌打损伤疼痛,可单用夜合花研末,温*酒调服;治眼雾不明,可与一朵云泡酒服;治年久腰腿疼痛,与牛膝、红蓝花、青盐、杏仁、桂心共捣罗为末,炼蜜为丸,晚食前温酒送服。

食疗:治风火眼疾,取合欢花配鸡肝、羊肝或猪肝,蒸服。

/厚朴与厚朴花/

厚朴又为木兰科植物厚朴的树皮、根皮及枝皮,性温,味苦辛,具有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等症。

《本草汇言》载:“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所含的挥发油能反射性的引起唾液、胃液分泌、胃肠蠕动加快,而有健胃助消化作用;其煎剂对肠管和支气管有兴奋作用;对多种致病菌和皮肤真菌有抗菌作用;所含的厚朴碱有明显的使骨骼肌松弛和镇静作用;对支气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甲醇提取物和厚朴酚对皮肤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临床报道,将厚朴制成煎剂内服治疗阿米巴痢疾显效;用于制止针麻下全子宫切除术的鼓肠现象,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应用,治湿阻中焦,脘腹胀满,常与苍术、陈皮等同用;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常与大*、枳实同用;治热结便秘,配以大*、芒硝、枳实,以达峻下热结,消积导滞之效;治痰饮喘咳,可与苏子、陈皮、半夏等同用;治寒饮化热,胸闷气喘,喉间痰声漉漉,烦躁不安者,与麻*、石膏、杏仁等同用;因外感风寒而发喘者,可与桂枝、杏仁等同用;治梅核气,配伍半夏、茯苓、苏叶、生姜等。

注意:孕妇慎用。

厚朴花为厚朴的花,具有理气、化湿的功效,用于治疗湿阻脾胃、气滞痞满、胸脘闷胀、纳谷不香、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夏季暑湿困倦、脘闷不舒以及痰湿内阻等症。

《饮片新参》载:厚朴花“宽中理气。治胸闷,化脾胃湿蚀。”动物试验证实,给麻醉兔、猫静注或肌注厚朴花的酊剂或水溶物,都具有降血压作用.并使心率加快。

临床上治疗胃肠不适,纳呆,可与建曲、陈皮、山楂、砂仁、麦芽、甘草等配伍,煎汤内服。

注意:“阴虚液燥者忌用。(《饮片新参》)”

/猪牙皂与皂角刺/

猪牙皂又名皂荚、皂角,性温,味辛咸,有*,含有主要成分为皂苷,具有通窍、涤痰、搜风、杀虫的功效,用于治疗中风口噤、头风、喉痹、痰喘、痞满积滞、关格不通、痈肿、疥癞、癣疾、头疮等症。

《日华子本草》载:猪牙皂“通关节,除头风,消痰,杀劳虫。治骨蒸,开胃及中风口噤。”

《本经》亦载其:“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

临床上与五倍子配伍治疗急性血吸虫病,有一定的退热作用;将猪牙皂放文火上烧烟熏肛门,通过气味的窜透作用,刺激肠道后可引起肠蠕动亢进而有通便排气效果,用于治疗急性肠梗阻;治中风口噤不开,涎潮壅上:将猪牙皂用猪脂涂炙成*色,研为细末,温酒调服,治中风口噤不开;将其研为细末吹入鼻内,可治诸窍不通即通;治咽喉肿痛,将猪牙皂醋炙研末,吹入喉中少许,令吐涎;与大*合可治一切阳邪积滞;大小便不通,可用皂荚烧细研,米粥送下;治小儿头疮及白秃,将猪牙皂烧黑(存性),为末,去痂敷之;治脚气肿痛,可与赤小豆同研为细末,酒醋调贴肿处。

注意:体弱者及孕妇忌服。

皂角刺又称皂角针、皂荚刺、皂刺,性温,味辛,含有*酮苷、酚类、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搜风、拔*、消肿、排脓的功效,用于治疗痈疽肿*、瘰疬、疮疹顽癣、产后缺乳、胎衣不下、疠风等症。

《医学入门》载:皂刺,凡痈疽未破者,能开窍;已破者能引药达疮所,乃诸恶疮癣及疠风要药也。”

《本草纲目》亦载其”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临床用于治疗痈疽肿*均有较好的效果,一般表现为脓未成者可消,脓已成者可使之速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煎剂对金*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具有抗癌抑癌活性,对肉瘤、大肠癌起到抑制作用。

临床上治疗小便淋闭,多与金钱草、车前草、玉米须、王不留行、桃仁等配伍;与金钱草、海金沙、石苇、玉米须、车前草、滑石、桃仁合用,可治尿路结石;与广地丁、蒲公英、芦根、白芨、鱼腥草、桔梗、苡仁、金银花、连翘同用,可治肺痈;治慢性盆腔灸,与鱼腥草、广地丁、夏枯草、败酱草、鸭跖革、蒲公英、红藤、野菊花、元胡合用;与丹参、王不留行、半枝莲、半边莲、夏枯草、土鳖虫、地龙、橘叶等配伍,能治乳腺增生;骨质增生,可与山甲、豨莶草、穿破石、钩藤根、秦艽、灵仙等同用;治痤疮,加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广地丁、蒲公英、车前草等。

注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茯苓与茯苓皮/

茯苓又称云苓、茯灵,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晋朝葛洪在他的《神仙传》中就有“老松精气化为茯苓”的说法,因其功效广泛,不分四季,能与各种药物配伍,故又称为“四时神药”。

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本草正》载:“茯苓,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祛惊痫,厚肠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故多服最能损目,久弱极不相宜。若以人乳拌晒,乳粉既多,补阴亦妙。”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从人工培养的茯苓菌丝体中提取茯苓多糖,具明显抗肿瘤活性;所含的茯苓聚糖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保肝护肝,并有增强心脏收缩、加快心率和镇静的作用。用于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参、*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用于脾虚泄泻,常与*参、白术、山药等配伍;对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用于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注意: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茯苓皮又名苓皮,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水肿肤胀。

《本草纲目》载:茯苓皮“主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

《医林纂要》亦载其:“行皮肤之水。”茯苓皮为利水要药。

《中国医学大辞典》中称:“茯苓皮行水而不耗气,胜似大腹皮。”

茯苓皮入药多煎汤内服,常用量为9~15克,亦可入丸、散。治水肿,可与椒目同煎服;治脾胃停滞,头面四肢悉肿,心腹胀满,上气促急,胸膈烦闷,痰涎上壅,饮食不下,行步气奔,状如水病,即可用著名的行水古方“五皮饮”,方由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组成,水煎去滓取汁温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物。

/丝瓜络与丝瓜子/

丝瓜络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成熟果实的维管束。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果皮变*、内部干枯时采摘,除去外皮及果肉,洗净,晒干,除去种子即可入药。

李时珍说:“此瓜老则筋丝罗织,故有丝络之名。”其性凉,味甘,入肺、肝、胃经。

据测定,含有皂苷类物质、丝瓜苦味质、黏液质、木胶、瓜氨酸、木聚糖及维生素B1、C等成分,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利尿消肿、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疗胸胁胀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女子经闭、乳汁不通、痰热咳嗽、热*痈肿、痔漏、水肿、小便不利、便血、崩漏等症。

《本草纲目》载∶丝瓜络“能通人脉络脏腑,而去风解*,消肿化痰,祛痛杀虫,治诸血病。”

《本草便读》亦载:“丝瓜络,入经络,解邪热。热除则风去,络中津液不致结合而为痰,变成肿*诸症,故云解*耳。”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所含的齐墩果酸对由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脏急性损伤有治疗作用;并有强心利尿作用,以及抑制S一瘤株的生长,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丝瓜络煎汤宜生用,研末宜炒用,止血宜炒炭用。凡肝郁气滞,经络不畅,症见胸胁胀满疼痛者,可与瓜萎、郁金、枳壳、延胡索等配伍,以增宽胸理气之功;凡肺经热盛,症见咳嗽多痰者,可与全瓜蒌、桑白皮、贝母、前胡配伍,以增清肺化痰之功;凡水液内停而致水肿、腹水者,可与茯苓、泽泻、冬瓜皮、薏苡仁配伍,以增利水渗湿之功;炒炭后配棕榈炭可治便血、崩漏。

丝瓜子又名乌牛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的种子,在采集丝瓜络时,同时收集种子,晒干即可入药。

丝瓜子,苦者:气寒,有*。甜者:无*(《食物本草》),含有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多种氨基酸、鼠李糖、葡萄糖等糖类,还含有丝瓜苷、泻根醇酸、丝瓜多肽等成分,具有利水、除热的功效,用于治疗肢面浮肿、石淋、肠风、痔瘘等症,还可驱除蛔虫。

姚可成的《食物本草》载:丝瓜子“苦者: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令人吐。甜者:除烦止渴,治心热,利水道,调心肺,治石淋,吐蛔虫。”

《医林篆要》亦载其:“治肠风,痔瘘,崩漏,下乳。”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所含的喷瓜素有较强的峻泻作用;所含有的苷,有洋地*样作用,可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的治疗。注意:脾虚者及孕妇禁用;患有脚气、虚胀、腹冷者忌用。

END

本文由我刊征稿发表,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能代表本刊观点。商业转载请与我刊联系授权事宜。授权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1
查看完整版本: 本是同根生功效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