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导读:Sturge-Weber综合征(Sturge-Webersyndrome,SWS)又称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综合征,是一种累及颜面部皮肤、中枢神经系统及眼部的神经皮肤综合征,继神经纤维瘤病及结节性硬化病之后在神经皮肤综合征中位列第三。其以颜面部血管畸形、软脑膜血管畸形及眼脉络膜血管畸形为基本病理改变,以沿面部三叉神经区分布的毛细血管畸形、癫痫、对侧偏瘫、智力减退及伴发青光眼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骨和/或软组织的过多生长。患者多为散发病例,部分呈家族性发病特点,患病率为存活婴儿的1/至1/,随着更多病例被诊断,预计发病率更高。SWS患者多为儿童,常为单侧发病,至今尚未发现性别、地域及种族差异。目前,对于SWS的发病机制、病理表现及病理生理变化仍有大量问题需要探讨,临床医师对其临床表现的理解判断、辅助检查的应用以及诊断的水平也有待提高。
1发现及分型
年,SSchcrimer首次描述了1例相关病例;WASturge于年对1例同时存在面部、颅脑、眼部病理表现的儿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报道;随后SKalischer及HCushing分别于年及年证实了面部血管畸形及脑部血管异常间的联系;年,FPWeber第1次对本病进行放射线检查,发现该类患者颅内存在大片钙化灶;年,HBergstrand首次使用Sturge-Weber综合征(Sturge-Webersyndrome,SWS)又称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综合征,是一种累及颜面部皮肤、中枢神经系统及眼部的神经皮肤综合征,继神经纤维瘤病及结节性硬化病之后在神经皮肤综合征中位列第三。综合征来命名这类疾病。
目前,此类疾病多以Sturge-Weber综合征(Sturge-Webersyndrome,SWS)又称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综合征,是一种累及颜面部皮肤、中枢神经系统及眼部的神经皮肤综合征,继神经纤维瘤病及结节性硬化病之后在神经皮肤综合征中位列第三。综合征命名,另外尚有以解剖或临床表现来命名的方式,如脑面血管瘤病、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综合征等。
临床常用分类方法由ESRoach于年提出:
I型,同时有颜面部和软脑膜血管畸形,可伴青光眼,即经典型SWS;II型,仅有颜面部血管畸形而中枢神经系统不受累,可有青光眼;III型,孤立性软脑膜血管畸形,一般不伴青光眼。2病因
SWS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皮肤综合征,目前本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以往多认为系胚胎发育4-8周时原始头部静脉丛发育异常导致,并有研究者在鸡胚上证明了此现象。近年来逐渐认为,其胚胎期局部血管形成异常是由胚胎发育早期体突变导致的,并证实与导致微血管畸形的致病基因相同的GNAQ基因的体细胞突变与SWS有关。
3病理组化
3.1面部
颜面部血管畸形由大量扩张的薄壁微静脉构成,无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尽管很多学者用“血管瘤”一词来描述面部病变,但根据John等提出的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方法,SWS患者面部病变属于单纯性毛细血管畸形,并非真正的血管瘤。其表现类似胚胎期毛细血管,主要位于真皮浅层,由于扩大的血管腔内充满乏氧血而呈葡萄酒色.并且由于其内皮细胞有丝分裂活性正常,血管畸形不会自行消退。
但由于SWS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也有报道综合临床、影像等各方面诊断为SWS的患者,在切除病灶后病理报告显示为海绵状血管瘤,其内皮细胞为增生异常的血管瘤内皮细胞。故笔者认为SWS患者的异常血管团大多属于微血管畸形,但不能排除血管瘤的可能。
3.2颅脑
SWS患者颅内常有脑膜增厚、软脑膜血管畸形、皮质脑回样钙化、脑萎缩等多样病理表现。
(1)软脑膜血管畸形。软脑膜血管畸形是最基本的病理改变,以颞顶枕叶最常见,也可见于额叶,约15%SWS患者双侧脑叶受累。表现为脑膜增厚,软脑膜大量扩张、迂曲的薄壁小静脉及毛细血管,伴有血管壁内层变薄和海绵样变性,部分血管因透明变性而闭塞,出现纤维化倾向,可发生颅内出血。畸形静脉网聚集于脑表面,与该处脑回粘连,偶见相连的小静脉深入皮层,脑皮质特别是第2、3层的毛细血管易受累。同时邻近的侧支静脉也发生扩张、迂曲,蛛网膜池扩大。
(2)皮层钙化。软脑膜血管畸形常有管壁增厚、纤维化、钙化、血流淤滞及血栓形成,血流动力学改变致动脉灌注不足,使病变处软脑膜下皮层出现不同程度的多发性营养不良性钙化灶,并可贯穿整个皮层。钙化以沿脑回带状分布者多见,也有微小钙化灶的报道,可能是钙化的初期阶段。钙的沉积可以是颗粒样松散分布,或呈更大直径的风团样分布,以毛细血管及其周围为主,主要成分为磷酸钙。
(3)脑萎缩。受累脑组织常有局部萎缩,表现为脑回变窄,脑沟增宽。
(4)其他。SWS患者还可见颅骨异常增厚,脑表面粗糙、质韧,灰白质分界不清,灰质灰红、质韧、有“砂砾”感,白质灰暗。镜下见皮层排列构筑紊乱,部分萎缩,神经元减少,胶质细胞增生,局部见形态异常神经元散在分布,也可见皮质发育畸形,如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和多小脑回畸形。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神经元特异核抗原、微管相关蛋白2、神经纤维细丝蛋白、SMl32R阳性,提示部分神经元脱失,存在形态异常神经元;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S-阳性,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3.3眼部
SWS眼部病理表现为结膜血管纡曲扩张,浅层巩膜有血管扭曲,眼底脉络膜增厚并有孤立性或弥漫性血管畸形,病变区血管充血,边界不清,但无脉管、内皮细胞及外膜细胞的增殖。
4病理生理
4.1面部
有学者认为,面部血管的扩张是对脑部静脉发育不良的生理性适应。SWS软脑膜血管畸形导致静脉淤滞,压力增高,血栓形成并造成恶性循环,进人海绵窦的静脉血流不断增加,减少甚至逆转了眶静脉和海绵窦之间的压力差,沿着眼静脉、面静脉、颈静脉这一逆行通路,眶静脉及眼周围静脉等出现扩张,形成颜面部的微血管畸形。
由于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所有静脉包括头皮、眶周、脊髓静脉都是无瓣膜、双向血流的导血管,故原发于脑皮质引流静脉的病变进一步导致了SWS皮肤和眼部畸形,几乎所有微血管畸形都发生在头侧区域及腰骶部区域,正是因为脊髓导静脉的存在。
4.2颅脑
受累脑区静脉压力增高导致相应动脉压随之增高,使灌注减少,再加上癫痫发作时的明显盗血现象,患侧大脑半球的血流量显著低于对侧。病灶局部脑组织长期低灌注,引起皮层缺氧钙化、脑萎缩及皮层发育不良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同时静脉压力增高也使脑实质组织的压力增高,皮质代谢活性损害加剧;沿着轴突局限性的、非一致性的压力造成其他神经的变性和萎缩,多种因素共同诱发癫痫发作。
而癫痫发作又引起了大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进一步加重了病灶的缺血缺氧性损伤。有学者指出,在脑静脉压力的升高过程中存在一“临界点”,当超过临界点时发生血管退化而加剧损伤,这解释了不同SWS患者神经系统表现存在差异性的原因。目前多认为,SWS脑部病变区呈低灌注、低代谢改变,但也有研究指出癫痫发作时的SWS脑组织存在相对高灌注改变,与癫痫发作有密切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不同学者提出先天或后天性局灶皮质发育不良,可能是癫痫的发病机制之一。SWS另一特征性表现为卒中样发作,推测其可能是由于反复血栓形成所致。卒中样发作及癫痫发作都会增加氧和葡萄糖的需求量,使脑损害进一步加重。
4.3眼部
与颅内动脉灌注减少和静脉引流增加类似,眶静脉淤滞压力升高,导致了眼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并减少血流灌注,且与大脑脉络膜丛和软脑膜扩张的程度有关。液体和小分子蛋白从畸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积聚在视网膜下可继发视网膜脱离,还可致继发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
部分SWS患者出现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如视网膜静脉纡曲、动-静脉吻合,可能是脉络膜血管畸形压迫所致,也可能是合并视网膜蔓状血管瘤病,或属于广泛血管发育不良的一部分。
SWS眼部病理改变多导致青光眼,其主要机制有:
(1)房水分泌过多及葡萄膜血管的渗透性增加;(2)视网膜广泛脱离,虹膜新生血管形成,周边虹膜前粘连,使前房角结构异常;(3)浅层巩静脉压升高。一般认为早发型以房角发育异常为主,迟发型为巩膜上静脉压升高所致。5临床表现
SWS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颜面部血管畸形,神经系统表现及眼部表现,可分为三征型和二征型。
5.1颜面部血管畸形
颜面部皮肤血管畸形是本病标志性体征,表现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微血管畸形,单侧多见,双侧占15%,典型者沿三叉神经I、II支范围分布,I支最多见,III支少见。一般认为单侧颜面部血管畸形中,两侧出现概率相近,但也有研究认为左侧较多于右侧。面部血管畸形呈鲜红斑痣或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平于或略隆起于皮肤,颜色呈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边界清楚,斑片状,压之稍退色或不退色,不痛。一般认为,血管畸形形态不随年龄增长而变化,但SWS面部血管畸形可随年龄增长而颜色加深,甚至可增大并突出于皮肤,偶可见SWS患者出生后逐渐出现面部血管畸形表现的报道,此外尚有治疗或刺激后凸起于皮肤者。
除三叉神经分布区域之外,偶有皮神经支配区域发生血管畸形的报道,可延伸至耳郭、口唇、牙龈、软腭、悬雍垂、舌及咽喉等其他面部区域或颅部皮肤,甚至颈部、躯干、肢体也可波及,多分布在面部血管畸形同侧,也可在对侧。此外,存在面部血管畸形患儿可见偏侧肥大,表现为面部皮肤组织肥厚,口唇肥厚。存在面部血管畸形的患儿中有8%~20%会患Sturge-Weber综合征,当三叉神经第1支分布范围内出现血管畸形时罹患SWS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尚有患者无面部血管畸形表现,占SWS患者的5%~15%,也有数据显示超过40%的SWS患者不伴面部血管畸形。
5.2神经系统症状
由于SWS患者累及软脑膜的血管畸形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癫痫(75%~90%)、对侧偏瘫(30%)、智力减退(50%)、偏头痛(60%)、卒中样发作(33%)等。
(1)癫痫。癫痫作为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有75%~90%的患者出现,双侧大脑半球受累者癫痫发生率可达93%。癫痫发作约75%在1岁内出现,最常见的发作类型为血管畸形对侧部分运动性发作,并可继发全身性强直一阵挛性发作,严重者甚至发生癫痫持续状态危及生命,此外,婴儿痉挛和肌阵挛性发作、失张力发作、失神发作也有报道,部分患者有短期成簇发作的倾向。一些患者癫痫发作前有发热、头痛的前驱症状,部分严重者发作后可合并Todd’S麻痹。
一般认为婴儿期发病者大多是难治性癫痫,可伴偏瘫、重度认知障碍,且有研究指出,伴有皮肤血管畸形者癫痫发病年龄相对较早;而癫痫发病较晚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好。
(2)对侧偏瘫。30%SWS患儿会出现软脑膜血管畸形对侧的肢体偏瘫ⅢJ。部分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发现一侧肢体无力,活动较对侧少,会走后表现为一侧下肢跛行,或/和手精细动作不灵活,并在病程中逐渐出现癫痫发作。部分患儿则在癫痫病程中逐渐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轻度偏瘫。
(3)智力低下。约50%的SWS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认知能力及记忆力差,尤其多见于癫痫发作频繁者。
(4)偏头痛。约60%SWS患者出现偏头痛,可作为癫痫前驱症状出现或能刺激癫痫发作。
(5)卒中样发作。SWS另一特征性表现为卒中样发作,发生率约为33%。常见于刚学会走路、年龄较小的,有轻微头部外伤史的患儿,表现为短暂的轻度偏瘫或视野缺失,持续数小时到数周,发作可为丛集性,推测其病理机制可能是由于反复血栓形成所致,可继发偏头痛或癫痫。
5.3眼部症状
有36%~70%SWS患者有眼部症状,多见于血管畸形累及上睑或额部的患者,但小儿不明显。眼部症状常表现为血管畸形同侧青光眼,突眼;还可有斜视、同侧偏盲,视力减退,管状视野,角膜血管翳,虹膜缺损,虹膜异色,瞳孔异常,晶状体浑浊甚至脱位,白内障等。其中,同侧青光眼最常见,有30%~70%的SWS患者伴发青光眼,部分为先天性,几乎均于成年前发病。SWS伴青光眼的发病呈双峰向性。根据其不同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可分为2种类型:(1)早发型。婴幼时期发病,临床表现似先天性青光眼,占60%~70%;(2)晚发型。青少年及晚期发病,临床表现与开角型青光眼相似。
5.4其他症状
有报道指出SWS患者还可合并隐睾、脊柱裂、卵圆孔未闭等先天畸形,部分患者合并口腔症状。
6辅助检查
6.1面部
针对一般血管畸形,临床上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即可清楚显示血管畸形的大小范围、皮下厚度及血供情况。笔者认为,对于怀疑SWS的患者,在首次就诊时除行超声检查外,可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病变畸形血管是否与颅内血管相通,为诊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而在后期随访、复查时行超声检查即可提供所需信息,判断治疗效果,并提示下一步治疗方案。
6.2颅脑
对于患者智力障碍,可行简易智能量表智能测试、Gesell智力测验或韦氏智力测定。癫痫发作时脑电图检查可见异常放电。CT、MRI、DSA及功能性MRI等均是SWS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反应SWS患者颅内多种改变,如颅内皮质钙化、脑回样脑膜强化、脑萎缩、脑实质内异常静脉畸形、颅骨增厚、侧脑室脉络丛扩大、皮髓交界处胶质增生等。
(1)颅内皮质不同程度钙化。皮层表面脑回样钙化多认为CT显示最好,MRI亦可清楚见到。CT示脑回样分布的曲线状、平行线高密度影,即“轨道样”或“锯齿样”钙化,无累及白质区;有的可见软脑膜血管畸形下局部弥漫性高密度影,提示微小钙化。CT增强可见脑回状强化的范围超出钙化灶的范围。钙化在MRI各个序列上均为低信号,又以磁共振磁敏感成像(SWI)显示最敏感。有学者指出颅内脑回状钙化是本病的典型表现,青年期及以后的SWS患者90%可见脑回样钙化,是影像学诊断SWS的主要依据。
(2)不同程度脑回样脑膜强化。提示软脑膜血管畸形,MRI显示更清楚,而CT受钙化影响观察欠佳,但可看出强化范围大于钙化。CT增强扫描可显示皮质表面软脑膜的异常血管,脑回状增强并有向深部引流的扭曲静脉。
(3)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脑萎缩。包括脑回缩小、颅腔容积缩小、蛛网膜下腔增宽、病灶同侧脑室扩张并中线向患侧移位、颅骨肥大、病灶侧侧脑室脉络丛扩大强化等具体表现。脑萎缩在MRI上显示较CT清楚,增强MRI显示更优,T2加权像上可示皮质萎缩,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少数患者他加权像和水抑制序列(FLAIR)上可见类似腔隙性缺血灶和脱髓鞘改变的斑片状高信号影,考虑系动脉局部灌注不足所致,临床或可致卒中样发作。CT增强上脑萎缩范围较大,常超出钙化及脑膜强化的范围。
(4)脑实质内增粗、增多的异常静脉畸形。MRI可见低信号流空血管,CTA、SWI、增强MRA及DSA均可直观显示,表现为病灶区域的皮层静脉、室管膜下及髓质静脉迂曲、增粗扩张,并互相交织呈网状。尤其DSA可分期显示异常静脉及毛细血管,清楚可见无异常动脉参与迂曲血管团的供血,但由于其有创、放射剂量大,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一。
(5)颅骨不对称,患侧板障局部增厚。有的可见与患侧钙化脑组织临近的颅骨板障明显增厚,CT骨窗显示清楚,MRI表现为高信号骨髓填充的板障明显增宽扩大。
(6)侧脑室脉络丛扩大。75%患者可见病变侧侧脑室脉络丛增大、强化,内有粗大扭曲的血管等,在CT及MRI增强上均可见,MRI增强扫描的T1加权像更加精确。
(7)皮层下胶质增生。MRI可见患侧不同程度条片状、云雾状异常信号,FLAIR显示最佳,其中范围广泛者伴皮髓质分界不清。CT、MRI和DSA等均是SWS定性诊断和治疗后评估的重要手段,增强MRI可为本病的诊断提供重要资料,功能MRI为本病的病理及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更多信息,通过联合应用DTI、SWI、MRS、PET、SPECT等多种影像学手段还可评估SWS患者脑组织微观改变及代谢变化。对于临床表现明显但影像学证据不足者可间隔复查,以免漏诊。
6.3眼部
对SWS患儿应行常规视力、视野、裂隙灯显微镜、前房角镜、眼底镜及B超检查,并注意监测眼压,可选择性行神经纤维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检查。
7诊断
目前SWS尚无统一诊断标准,有学者认为面部、脉络膜及软脑膜3个部位中同时存在累及两个部位的血管畸形即可诊断;也有学者指出典型的面部血管畸形是诊断基础,再加1个以上其他表现即可确诊,如有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即可确诊;还有研究指出颅内软脑膜血管畸形及颅内钙化、局部脑萎缩的存在是诊断的必备条件,同时满足面部、神经系统及眼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证据者即可诊断为SWS。参考以往文献,笔者提出SWS的诊断标准如下。
7.1临床诊断面部三叉神经区血管畸形、癫痫、青光眼三项中至少存在两项者。
7.2临床怀疑满足下两项中的任一项:
(1)存在面部血管畸形及任何一项其他表现如智力减退、偏瘫、偏身萎缩、偏头痛、突眼、视力减退等。(2)存在神经系统表现中的任一项,并存在眼部表现中的任一项。7.3确诊
面部三叉神经区血管畸形、癫痫、青光眼三项中至少存在两项,并满足下列任一项:
(1)影像学检查见颅内存在软脑膜脑回样强化,或存在皮质脑回样钙化及脑萎缩,或颅内软脑膜病灶切除病理诊断为毛细血管畸形。(2)眼科检查如B超、ICGA、FFA见存在脉络膜血管畸形。目前对于SWS的认识尚不全面,诊断和分类方法尚不成熟,临床上需注意与动静脉畸形、节细胞胶质瘤、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结节性硬化病、肿瘤中的钙化灶等相鉴别。
8治疗
目前SWS尚无有效根治方案,一般对各系统症状采取对症治疗。由于近几年GNAQ致病基因的发现,为SWS的病因学治疗提供了新视角,未来有希望通过抑制GNAQ体突变激活的Ras-Raf-MEK-ERK和HIPPO-YAP通路来治疗SWS。
8.1面部血管畸形的治疗
应根据血管畸形的大小、深度、血供情况等综合判断作出相应治疗,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对于深度0.2-0.3cm以下者,可行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但曾有研究报道SWS面部血管畸形激光治疗后血管畸形凸起及诱发癫痫的病例,故对激光治疗的选择应慎重。对于位置较深,血流信号较丰富的血管畸形可以采用封闭治疗,临床常用的封闭药物有以曲安奈德为代表的糖皮质激素,以平阳霉素为代表的化疗药及以聚多卡醇为代表的血管硬化剂等。对于血管畸形切除应谨慎,若切除后有畸形血管团残留反而会刺激其增长,效果适得其反。
对于药物治疗,一般认为普萘洛尔对血管畸形的消退有促进作用而对血管畸形无效,曾有学者报道口服普萘洛尔治疗SWS血管畸形后出现癫痫发作频繁的病例,考虑不排除普萘洛尔诱发或加重癫痫发作的可能Ⅲ1;近期还有学者提出将雷帕霉素应用于脉管畸形的治疗,笔者认为,口服或外用普萘洛尔及雷帕霉素可作为尝试性治疗方案。此外,通过对各种不同静脉高压紊乱的潜在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理解,为SWS患者面部血管畸形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学者指出,在SWS中通过静脉或合成移植物改善皮质静脉引流,可能会成为新的治疗策略。
8.2神经系统症状的治疗
一般认为,SWS伴发癫痫首选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经药物治疗控制,但应谨慎部分药物对SWS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或症状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用术式有局灶皮质切除术、低功率双极电凝热灼术、解剖性或功能性半球切除术、胼胝体切断术等,较大血管畸形可行介入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有学者提出任何手术术中都应全程行脑皮质电图监测,但也有学者认为不应过分强调其指导价值,以免过多切除非病理性皮质,而忽略病理皮质切除的彻底性。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多数学者认为因SWS颅内病变有进展趋势,且癫痫发作越早越容易发展成为难治性癫痫,因此,建议早期行手术治疗(一般2岁);但部分学者认为因手术风险、创伤大,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多且手术本身会引起脑部损伤及发育问题,早期手术需谨慎。
患者预后因病情轻重不同,异质性较大,且病情严重程度并不完全与颅内病灶的范围程度成正比。但总的来说,伴有难治性癫痫的患者行脑叶切除术后癫痫症状可显著改善,甚至治愈。对于频繁卒中样发作者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其发作。对于偏头痛者采取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药物预防等对症治疗,同时教育患者有规律的睡眠、饮食和锻炼也很重要。
8.3眼部症状的治疗
对于青光眼主要是降低眼内压治疗,防止眼内压增高致视神经损伤,药物治疗为首选方法,但往往效果较差,对药物治疗无效者可采用外科手术,但手术并发症较多。对于早发型青光眼患者,主张在发病早期其视力、视野未发生明显改变时进行手术,效果较好,包括房角切开术、小梁切开术或联合小梁切除术;迟发型青光眼的治疗因手术治疗存在前房出血、爆发性及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渗透性视网膜脱离等较多并发症,故一般认为应先用药物保守治疗,如眼压控制不良再行手术治疗,并通过选择合适的术式,如滤过性手术(小梁切除术+抗代谢药物)、引流阈植入术、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及破坏性的睫状体光(冷)凝术等,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合来讲,置入限制性房水引流装置(Ahmed)成功率较高,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少。作为SWS眼部另一大征象,脉络膜弥漫性血管畸形的治疗方法广泛,包括光动力学疗法、近距放射疗法、激光治疗、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但各种方法都作用有限。此外,口服普萘洛尔对于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畸形有一定疗效。
9总结
Sturge-Weber综合征作为一种多系统受累的I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理及病理生理变化均较复杂,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作为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有助于该综合征的诊断,但其诊断及分类方法尚无统一标准,且尚无根治方法,临床多针对各系统不同表现对症治疗。
来源:王璐颖,霍然.Sturge-Weber综合征特点及诊断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7(6):-.DOI:10./j.issn.-..0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