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慧明李妍玲39深呼吸收录于话题#仁心18个内容
▼
葛坚
医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之大医,国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终身名誉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粤港澳大湾区医师联盟眼科医师联盟首届主任。现任《眼科学报》主编,《中华眼科杂志》及《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副总编。
VOL.
作者|王慧明李妍玲
摄影|胡超扬
编审|汪杨明辛欣
编辑|李妍玲
本文共字,阅读时间13分钟
名医治病救人立功立德,
《仁心》栏目为当代名医立言。
本文是39健康《仁心》栏目组
对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葛坚教授的深度访谈。
◎葛坚教授畅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眼科医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提供
1
历经26年,
他使青光眼提前3-5年被发现
14岁前周丽从未想过有一天,她身上竟藏着连自己都不知道的“秘密”。
“周丽今天来了吗?”葛坚透过敞开的诊室大门焦急地询问,两个年轻护士同时点了点头,“来了,还带了家属过来!”
年,在广州读初二的周丽因为眼睛常常疼痛,看东西越来越模糊,医院挂了葛坚的号,经过一番详细排查后,周丽被确诊为开角型青光眼。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青光眼都被认为是老年性疾病,才14岁的周丽怎么会出现青光眼?”当时33岁的葛坚察觉到了一丝异样,在随后的交流中,周丽更爆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在她的58位近亲中有16位都是青光眼患者。
“这绝不是散发的病人,属于遗传因素。”葛坚心中顿时有一股强烈的预感,周丽的身上携带着一个还未被人发现的青光眼遗传“密码”!
在我国,青光眼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性眼病。据统计,目前国内仅原发性青光眼病患者人数就已经超过万,但不同的是,白内障可通过手术实现复明,但青光眼致盲后就不可复明,属于不可逆的致盲眼病。
上世纪80年代,由于无法清晰了解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导致早期诊断非常困难,治疗手段也极为有限,基本上得了青光眼,结局往往就是失明。当时的葛坚迫切希望改变这一现状,但破解发病机制需要遗传学的支持,摆在所有研究者面前的就是缺乏典型的青光眼家系样本。这道难题就像一只拦路虎,很长一段时间都让葛坚无计可施,直到遇见14岁的周丽。
葛坚迅速组织团队对周丽及其家族成员进行“浩瀚”的基因排查,并命名为广州1号青光眼家系(GZ.1),这是中国最早的家族性青光眼基因研究的报道,前后用了14年时间,最后锁定了MYOC基因突变的PL位点。研究发现,在周丽家族成员中,只有该基因位点产生突变的人,才会得青光眼,家族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致病基因终于被找到了!
◎迄今为止,GZ.1家系已经追踪到第五代。葛坚表示,往后还会继续下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供图
“14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期间经历了周丽结婚生子、家族其他成员发病失明、研究团队成员换了一拨又一拨……个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但我们每个人都在坚持。”
发现基因点位只是第一步,顺着这一“家系”样本葛坚继续深挖,最终在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影像诊断、治疗手段等不同领域都获得重要进展。
“越研究,越发现青光眼发病机制复杂、诊断麻烦、治疗棘手。”葛坚随后总结提出,青光眼应该从传统的“单一治疗模式”转变为“个性化综合治疗模式”,采用整合图像分析技术、激光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引流管植入术等相结合的诊疗手段,开创了青光眼的个性化治疗,使青光眼诊断时间能够提前3-5年,通过对患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达到尽可能挽救患者视功能的目的。
年,“青光眼临床诊治模式的转变”项目,荣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时光荏苒,从遇到周丽那一刻起,时间已经过去了26年,而如果算上葛坚的老师、全国青光眼学组创始人周文炳教授,以及葛坚的学生、现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以下简称“中山眼科”)青光眼科主任卓业鸿教授,师徒三代人像接力赛般坚持对青光眼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
◎葛坚领衔的“青光眼临床诊治模式的转变”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山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