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青光眼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翻越戈壁和高原,寻找星空的答案科技日报
TUhjnbcbe - 2024/4/25 17:12:00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代小佩

1月14日,农历腊月二十,鼠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众人翘首祈盼新春之际,国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员邓李才再次离京远行。辗转13个小时后,终于抵达青海省茫崖市冷湖镇。小镇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地处阿尔金山南麓的戈壁滩。

年12月份,邓李才一个月内这样往返了4次。每周四踏着星光起身出发,周六再踩着月光返回北京。对寻常人来说,这实在令人折腾。但56岁的邓李才像候鸟一样飞了3年。戈壁深处的小镇究竟有什么令他放不下?

答案在冷湖镇以东的赛什腾群山,那里有正在建设的天文台址。

穿越戈壁的“宇宙1号”公路

15日,北京时间8点20分,冷湖镇一片漆黑。邓李才和同事在镇上来回踱步找食物。

由于临近春节,原本就人烟稀少的冷湖已然成空,只闻得风声、脚步声和不远处的狗吠。邓李才笑着说:“我们就像游荡在镇上的孤魂野鬼。”

大约一个小时后,还是没有等到一家营业的早餐店。然而时间紧迫,一行人在路边小卖铺买了矿泉水、泡面、火腿。9点30分,大家把干粮扔上车,直奔赛什腾。

赛什腾是一片群山,距离冷湖镇中心大约67公里,平均海拔超过米。通往这片群山的路,横卧在近万平方公里的戈壁中,被邓李才戏称为“宇宙1号”公路。邓李才说,一眼望去,这戈壁滩令人绝望。

从1月3日到15日,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杨帆已在冷湖待了整整12天。杨帆说,在“宇宙1号”公路开车不到10分钟就会犯困,因为沿途景色太过单调。每次独自开车去赛什腾之前,他都要喝上一杯咖啡,再备上几罐提神饮料。

颠簸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赛什腾脚下,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赛什腾C峰的山顶是他们此行目的地,那里海拔约米,1月份最低气温跌破零下20℃。山顶上,有气象观测点、粉尘仪,两座高10米的图像差分移动监视器(Differentialimagemotionmonitor,简称DIMM),以及一座直径30厘米的光学望远镜。

这一次,团队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安装测试空气质量的粉尘仪,为其他光学望远镜选址提供参考;二是把30厘米光学望远镜的性能调至最佳状态,以获得良好观测数据。安装仪器要在白天完成,调试望远镜则要等到夜幕降临才能开始。

去山顶,要经过一条蜿蜒的山路。路上有积雪,容易打滑,路边还有一些掉落的大石块。尽管邓李才以每小时不到20公里的速度驱车前进,车内的人还是晃动不已。

据道路施工队的人描述,这条盘山路最小弯道半径是6米,山路的纵向坡度最大为12%。在这条大约16公里长的山路上,有四个点两面都是悬崖,车子稍微一滑,后果不堪设想。没有十足把握的人,不敢轻易把车开上山。

但邓李才说危险是可控的。“这条山路修好以前,我们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徒手爬山。上山需要3-4个小时,下山需要2-3个小时。”邓李才说。

俯视高原的一间陋室

11点12分左右,车子终于安全抵达山顶。

不巧的是,一场鹅毛大雪悄然而至,群峦白雪皑皑,天地苍苍茫茫。

雪太大,无法开工干活,大家躲进了山顶的临时小木屋。木屋面积大约15㎡,地上散落着食物、设备,摆着一张不足1.5米宽的小床,几张矮凳。

终于得空吃上当天的第一顿饭。由于天寒地冻,面包几乎变成石头,水也冻成冰坨子。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陈孝钿哆哆嗦嗦吃完一罐八宝粥,冷得直打颤。杨帆戴上雷锋帽,贴上暖脚贴,穿好雪地靴,“全副武装“后才走出门外把发电机打开。

以前,山上有两个帐篷可以落脚。但山风太大,帐篷后来被彻底吹毁。两年前修建的小木屋如今成了邓李才他们的宿舍、仓库、工作间和避风所。“上山饿得不行时,就在小木屋里翻吃的。有一次,翻出几盒泡饭,虽然已经过期两年,但大伙儿吃起来狼吞虎咽。”邓李才回忆道。

邓李才第一次在小木屋过夜时,地上一共挤了8个壮汉。当时,室外温度大概是零下20℃,大家和衣而睡,盖上好几床被子,勉强入眠。

有一回,杨帆夜宿小木屋。深夜时分,他听到外面一阵阵嚎叫。下山才发现,上山时他经过的那条雪沟中,除了他自己的脚印,还有狼的脚印。

为什么要冒险住在山顶呢?

有时候是活儿没干完,来不及下山,有时候是为了在夜里调试望远镜。年底,西边的DIMM塔刚建好,为了稳定设备,杨帆在山顶上连住了6天。

邓李才说,望远镜是观天巨眼。人的眼睛有近视、散光、青光眼等各种毛病,望远镜也会出现各种问题。“我们就像望远镜的外科大夫,在需要的时候给望远镜做手术,让洞察宇宙的眼睛看得见、看得深、看得更清晰。”

高原上的这些大夫常常独自留在山顶“做手术”,唯一的陪伴是偶尔飞来衔食的一对乌鸦。在邓李才眼中,这对“夫妻乌鸦”就是他们在山上的“邻居”。大雪纷飞时,这对乌鸦也来到这里,杨帆说,丢些食物出去,可以吸引它们常来。

眺望星空的一块圣地

16日,邓李才一行人再度上山。幸运的是,这次没有遇上大雪。大家抢着时间安装好粉尘仪,并用钢筋和大石块固定住外箱。调试好望远镜之后,已将近夜晚9点,赛什腾被黑夜笼罩,杨帆靠着车灯微弱的光,把大家平安带到山脚。

邓李才说,赛什腾是中国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理想之所。就像莫纳克亚山和阿塔卡玛沙漠一样,赛什腾气候干旱、海拔高、植被少,满足了优良光学望远镜观测所需的条件——天光背景暗、空气稀薄宁静、水汽少、晴夜数多。

而冷湖也因此重回大众视野。上个世纪60年代,冷湖是一座人口约10万的石油大城。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者,把戈壁荒漠中汩汩冒出的石油运至祖国大江南北。随着石油资源枯萎,冷湖逐渐萧条,昔日繁华盛景沉入厚厚的风沙之中。

但,正是这片荒芜之地,孕育着未来中国最大光学望远镜天文台址。

而国际恒星观测网络计划(StellarObservationsNetworkGroup,简称SONG)是这个蓝图中的一块拼图。SONG计划瞄准天体物理的核心课题,即直接探测恒星内部结构和研究发现宜居系外行星。

年,中国加入该项目,青海省的德令哈成为SONG计划的第二个全球节点,邓李才担任首席科学家。但这几年,德令哈的天文观测环境受到城市灯光污染。为了给望远镜寻觅新家,年初,邓李才团队开始在赛什腾进行选址工作。

邓李才带着团队横跨荒漠,攀登峭壁,爬冰卧雪。有一次,车子正在戈壁穿梭,突然一阵大风把邓李才的手机刮飞。众人在荒野中寻了个遍,也找不到手机的踪影。

由于常年在高海拔地区工作,邓李才患上高原性高血压。吃完一段时间的降压药,他开始了自己的健步走计划。每天踏着星光出门,散步1小时左右,风雨无阻。走了整整4年后,他骄傲地说,“我把高血压走没了”。

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的科学”。原本从事理论研究的邓李才,成了给望远镜选址的实干家。SONG中国项目启动至今,已经过去11年,还在跟SONG项目“死磕”的邓李才,已经两鬓斑白。

但寻找星空的答案,让邓李才不惧山高路远。

来源:科技日报视频制作:代小佩

编辑:李俊霞

审核:管晶晶

1
查看完整版本: 翻越戈壁和高原,寻找星空的答案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