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青光眼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体检行业老总曝黑幕抽了血直接扔掉,护士顶 [复制链接]

1#

近视防治指南

近年来,我国近视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病理性近视视网膜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做好近视的防治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近视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一)定义

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

(二)分类

1.根据屈光成分分类:

(1)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或各屈光成分之间组合异常,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基本在正常范围。

(2)轴性近视:由于眼轴延长,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角膜和晶状体等眼其他屈光成分基本在正常范围。

2.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

(1)单纯性近视: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属正常。

(2)病理性近视:视功能明显受损,远视力矫正多不理想,近视力亦可异常,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病变,如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斑部出血或形成新生血管膜,可发生形状不规则的白色萎缩斑,或有色素沉着呈圆形黑色斑(Fuchs斑);视网膜周边部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在年龄较轻时出现玻璃体液化、混浊和玻璃体后脱离等。与正常人相比,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斑出血、新生血管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要大得多。常由于眼球前后径变长,眼球较突出,眼球后极部扩张,形成后巩膜葡萄肿。伴有上述临床表现者为病理性近视。

3.根据近视度数分类:低度近视:-0.50D~3.00D;中度近视:-3.25D~6.00D;高度近视:>-6.00D。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需要综合考虑视觉症状、屈光度和屈光成分等,还要考虑到双眼视功能、近视性质、近视进展速度以及近视并发症等,具体如下:

1.远距离视物模糊,近距离视力好,初期常有远距离视力波动,注视远处物体时眯眼。

2.通过客观验光和主觉验光确定近视,并确定度数。

3.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症状,并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改变。

二、近视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一)环境因素

1.近距离工作:近距离工作被公认为是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与近视的发展呈正相关。除了近距离工作的总量外,近距离工作持续时间(>45分钟)、阅读距离近(<33厘米)等也是近视的重要危险因素。

2.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的发病率和进展量呈负相关,是近视的一种保护因素。因此,提倡在学龄前如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每天增加户外活动1小时。

3.读写习惯:不良读写习惯是近视的危险因素。写字时歪头、握笔时指尖距笔尖近(<2厘米)的青少年近视患病率较高。应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握笔的指尖离笔尖一寸(3.3厘米)、胸部离桌子一拳(6~7厘米),书本离眼一尺(33厘米),保持读写坐姿端正,不在行走、坐车或躺卧时阅读。

4.采光照明:读写应在采光良好、照明充足的环境中进行,桌面的平均照度值不应低于勒克斯(lux),并结合工作类别和阅读字体大小进行调整,以避免眩光和视疲劳等。

5.眼保健操:眼保健操可让眼睛放松。临床研究表明,做眼保健操相比不做眼保健操可以减少调节迟滞,改善主观视疲劳感受,从而有助于控制近视。

6.其他:近视发生发展的其他环境因素可能还包括营养、睡眠时间、微量元素、电子产品的使用等。

(二)遗传因素

对于单纯的低中度近视者,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导致近视的进展。父母近视的青少年发生近视的风险明显增大,而且与父母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目前已有较多近视相关基因的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及群体遗传学研究。对于高度近视,尤其是病理性近视者,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近视的父母应该更注意让孩子避免容易发生近视的环境因素。

三、近视的相关检查

从幼儿园时期,应定期检查孩子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眼底等,建立儿童眼屈光发育档案,有助于早期发现视力不良、有近视倾向和已近视的儿童,从而分档管理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对于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儿童应加强定期随访,进行重点防控。

(一)一般检查

1.视力检查:视力检查是发现近视的第一步,通过视力检查,可以简便迅速地将可疑近视与正常人区别开。视力检查应在中等光亮度下进行,检查室的光线应较暗为宜。如采用后照法(视力表灯箱、投影或视频视力表),建议标准视力表亮度为80~cd/m2。目前,视力表亮度为cd/m2作为使用标准而广泛应用。由于在各种不同的投影机、灯箱和视频显示系统中很难得到一个确定的亮度,临床上以80~cd/m2作为检测视力表的亮度可能是比较合理和实用的。如采用直接照明法(印刷视力表),建议照度为~lux。根据选用的视力表规定来设定检查距离。测量时遮盖对侧眼,注意不要眯眼、不要压迫被遮盖眼。一般先查右眼后查左眼。检查时,让被检查者先看清最大一行视标,如能辨认,则自上而下,由大至小,逐级将较小视标指给被检查者看,直至查出能清楚辨认的最小一行视标,至少能辨认出1行中的3个视标记录为准确结果。被检查者读出每个视标的时间不得超过5秒。如估计被检查者视力尚佳,则不必由最大一行视标查起,可酌情由较小字行开始。记录和表达视力时,应当标注所采用的视力表类型。

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界值必须考虑年龄因素,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弱视学组提出,将不同年龄组儿童的正常视力参考值下限定为:3~5岁0.5,6岁以上0.7。6岁以上的学龄期儿童,裸眼视力如果低于小数视力0.5(即LogMAR视力0.3),是怀疑屈光异常的标准。总之,裸眼视力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的视力下限要怀疑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甚至弱视。

2.裂隙灯检查:了解眼睑、结膜、角膜、虹膜、前房、瞳孔和晶状体等情况。

3.眼底检查:眼底检查包括彩色眼底照相、直接检眼镜检查、间接检眼镜检查等。彩色眼底照相拍摄标准:应当以视盘与*斑的中间点为中心,曝光适中,对焦清晰。屈光度大于-3.00DS者或视网膜有近视病变(如视盘旁萎缩弧、豹纹状眼底、*斑部Fuchs斑、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周边部眼底病变)者应进行定期随访。

对于有漂浮物感或闪光感的近视患者,还应当散瞳后进行直接、间接检眼镜检查,并可通过压迫巩膜来检查周边视网膜是否有变性、裂孔等。特别是对下列情况应重点检查/p>

(1)视力低下及视力矫正不能达到正常者。

(2)高度近视眼者。

(3)突发性的有细尘状感或合并有闪光感者。

(4)屈光间质不良有玻璃体色素沉积或玻璃体混浊者、高度近视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其对侧眼的检查对发现新的病变及其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

4.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睫状肌麻痹验光即通常所说的散瞳验光,是国际公认的诊断近视的金标准。建议12岁以下,尤其是初次验光,或有远视、斜弱视和较大散光的儿童一定要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确诊近视需要配镜的儿童需要定期复查验光。

临床上常用的睫状肌麻痹药物有1%阿托品眼膏或凝胶、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1%阿托品眼用凝胶的睫状肌麻痹效果最强,持续时间久,适用于7岁以下的近视儿童,尤其是远视和斜弱视的患者首选使用阿托品眼用凝胶散瞳。1%阿托品眼用凝胶的使用方法为2~3次/日,连用3日;对于内斜视的患者来说,1~2次/日,连用5日。第二次的复验时间为21天~28天内。

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的睫状肌麻痹效果仅次于阿托品眼用凝胶,且作用时间较短,可考虑作为不能接受阿托品眼用凝胶时的替代,以及7~12岁近视儿童的散瞳验光。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的使用方法为验光前相隔20分钟滴2次,1小时后验光。第二次的复验时间为第3天~1周内。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持续时间短,作用强度在三者中最弱,适用于12~40岁人群,临床上也可用于7~12岁近视儿童的散瞳验光。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的使用方法为验光前相隔10~20分钟滴3次,30~40分钟后验光。第二次的复验时间为第2天~1周内。

需要注意的是,麻痹睫状肌后的验光结果可让医生对该眼无调节状态下的屈光不正情况有初步了解,但并非就是最好的矫正处方,最后得矫正处方一定是权衡双眼的屈光情况、主觉验光情况、双眼平衡及患者的具体视觉要求后确定。

(二)特殊检查

1.角膜曲率检查:正常成人角膜曲率半径均值为7.77mm,角膜前表面的水平方向曲率半径为7.80mm,垂直方向为7.70mm,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22~6.80mm。3~15岁儿童正常角膜曲率半径为7.79mm。儿童随年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呈递减趋势。角膜或晶状体表面弯曲度过陡会导致屈光性近视或称曲率性近视、弯曲性近视。因此,晶状体的屈光力及厚度也是需要定期观察的参数。

2.眼轴长度检查:眼轴长度在出生时为16mm,3岁时可达正视眼水平约23mm,此后以每年约0.1~0.2mm的速度生长,13~14岁即可达到成人水平24mm。发育期儿童的眼轴长度增长过快可能是向近视发展的趋向因素,但应考虑到伴随正常生长发育的眼轴增长。

3.双眼视功能检查:对于有斜视或屈光参差的近视患者,应对其双眼单视功能进行检查和评估。可采用Worth四点灯评估知觉融合功能,采用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立体视锐度。

4.调节与聚散功能检查:在屈光不正矫正后和排除眼部疾患的情况下,仍存在视疲劳、视力模糊、近距离工作相关眼酸、眼痛、复视等症状时,应对其调节与聚散功能进行检查。主要检查方法包括调节幅度(移近法/移远法、负镜片法)、调节反应(对于近距离视标的调节反应低于调节刺激量时表现为调节滞后,反之为调节超前)、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调节灵活度(反转拍法)、集合幅度(集合近点法)、正负融像性聚散、AC/A比率(以每单位调节引起的调节性集合(以棱镜度来表示)与每单位调节(以屈光度D来表示)的比率来表示,可分为梯度性AC/A、计算性AC/A)。

5.眼压与视野检查:由于病理性近视合并青光眼多见,所以应进行眼压和视野检查以排查是否合并有青光眼。

6.A/B超检查: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应进行A/B超的检查,可了解眼轴长度、玻璃体和视网膜情况以及有无后巩膜葡萄肿等。

7.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OCT能观察到*斑区视网膜各层次结构的细微变化。对于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患者,OCT有助于早期发现*斑区的近视相关病变,如后巩膜葡萄肿、*斑劈裂、*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通过OCT检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脉络膜的厚度,可指导近视性*斑病变的分期及治疗。

此外,OCT可以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多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并可明确显示出其所在解剖层次及组织学关系,对其不同时期的病理改变及形态做出进一步描述。在OCT中,即使是在较大的视网膜下出血的情况下,也可以清楚地显示出CNV,并准确地描述其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其解剖位置。

8.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FluorescenceFundusAngiography,FFA):FFA为评估病理性近视引起的CNV的标准化的检查手段,可用于新近发生的近视CNV的鉴别诊断。有研究提示FFA对活动性近视CNV的检查结果优于其他检查方法,因此建议对任何怀疑为近视CNV的病例进行FFA检查。典型的近视性CNV表现为小的、扁平状的、灰白色视网膜下损害,通常位于*斑中心凹下或近*斑中心凹处,伴或不伴出血。近视性CNV在FFA中的早期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荧光,晚期表现为荧光素的渗漏。

四、单纯性近视的矫正措施

(一)框架眼镜。框架眼镜是最简单安全的矫正器具,应做到每年至少一次复查,及时调整眼镜度数。对于儿童近视患者,应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查。目前比较公认的是,过矫会导致调节过度,加重近视发展,应当避免。单焦镜为临床常见框架眼镜类型,对于调节存在问题的患者还有双焦镜、三焦镜和渐进镜等。双焦镜上半部分焦点距离为远距离物体,下半部分焦点距离为阅读距离。渐进镜可增加视物远近范围,早期老视且不要求视近时视野大的人群适用。视近有明显外隐斜或外斜的青少年配戴渐进镜片可能会加重症状,影响双眼视功能。

(二)角膜接触镜。

1.软性接触镜:可用于近视的矫正,部分儿童可用于恢复双眼视和促进视觉发育。无自理能力的儿童或老年人若有需求必须在医师和监护人的密切监督下使用。眼部有任何活动期急性炎症、全身有影响配戴的病变、过分神经质、个人卫生不良、依从性差而不能定期复查、对护理液过敏或生活工作环境卫生差者,应禁用或慎用。

2.硬性接触镜(RGP):适用于有需求而又无禁忌证的任何年龄配戴者。年龄过小或过大者,因存在对问题察觉敏感性或操作依从性问题,应增加对安全性的监控。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尤其是圆锥角膜及角膜瘢痕等所致的不规则散光可优先考虑选择。眼表活动性疾患或影响接触镜配戴的全身性疾病等应禁用。长期处于多风沙、高污染环境中者、经常从事剧烈运动者等应慎用。

3.角膜塑形镜(OK镜):是一种逆几何设计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通过配戴使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从而暂时性降低一定量的近视度数,是一种可逆性非手术的物理矫形方法。临床试验发现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延缓青少年眼轴长度进展约0.19毫米/年。在一般接触镜适应症与非适应症的基础上,重点强调未成年儿童需要有家长监护配合治疗。对于较高屈光度数等疑难病例的验配,需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酌情考虑验配。

(三)手术矫正。近视的手术矫正是通过手术方式改变眼的屈光度,主要方法有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近视矫正手术需要严格按照各类手术的禁忌症和适应症进行筛查和实施,主要适用于18岁以上度数稳定的近视患者。

1.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对于年龄在18岁以上,屈光力稳定在2年以上,精神及心理健康、具备合理的摘镜愿望和合适的术后期望值者可以考虑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但在手术前需进行相关的术前检查,符合相应规定的角膜厚度、屈光度数及预设切削深度等条件方可进行手术,不同术式的术前条件要求不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式主要分为两类:激光板层角膜屈光手术和激光表层角膜屈光手术。激光板层角膜屈光手术通常指以机械刀或飞秒激光辅助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femtosecondlaserassistedLASIK),也包括仅以飞秒激光完成微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的术式(SmallIncisionLenticuleExtraction,SMILE)。

激光表层角膜屈光手术是指以机械、化学或激光的方式去除角膜上皮,或者机械制作角膜上皮瓣后,在角膜前弹力层表面及其下角膜基质进行激光切削,包括: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Sub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polis-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Epi-LASIK)及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TPRK)。

2.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一般适用于近视度数较高、不愿意戴眼镜但又不适合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者。采用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kicIntraocularLens,PIOL)矫正近视是在保留自然晶状体的情况下,在前房或后房植入负度数人工晶状体。

五、病理性近视及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措施

病理性近视眼患者眼轴不断伸长、后巩膜葡萄肿不断进展,患者常出现相应的眼底改变,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变薄,出现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斑萎缩、*斑裂孔、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变性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视网膜疾病,从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性的视力损害。治疗主要针对眼底改变及并发症进行。

(一)激光光凝治疗

中高度近视伴周边视网膜裂孔、变性和(或)或玻璃体牵引,或对侧眼已出现视网膜脱离患者,可予以预防性视网膜激光治疗避免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二)光动力学治疗(Photodynamictherapy,PDT)

对于老年性*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引起的CNV已有了十分确定的治疗效果。病理性近视也可引起*斑部的CNV,光动力治疗对治疗病理性近视的*斑区CNV有一定疗效。

(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是病理性近视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抗VEGF药物使玻璃体腔内VEGF的浓度下降致使CNV减退。目前大规模临床研究已经初步证实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对于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的*斑下CNV安全有效,可明显提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

(四)手术治疗

1.后巩膜加固术(PosteriorScleralReinforcement,PSR):主要适用于早期发生的近视>-3.00D,每年进展>-1.00D,预测有可能发展为进行性近视者;儿童或青少年发展迅速的进行性近视>-6.00D,每年进展>-1.00D,伴有眼球前后扩张,后巩膜葡萄膜肿形成,伴有或不伴有视力下降;年龄20岁以上,屈光度>-10.00D,视力进行性下降,后巩膜出现明显的葡萄膜肿,荧光造影显示眼底退行性变;年龄大于55~60岁,尽管屈光度数不增加,但合并有明显的视网膜、脉络膜退行性变;高度近视合并视网膜脱离,在视网膜复位手术的同时行巩膜加固术。该手术可以稳定眼轴,有效控制病理性近视的度数,改善或治疗病理性近视的眼底并发症。应用加固材料紧贴眼球后极部变薄的巩膜壁,使该区巩膜壁厚度及韧度增加,控制眼球扩张。

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巩膜扣带术:适用于(1)视网膜脱离不合并严重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视网膜脱离不合并后极部视网膜裂孔;(3)视网膜脱离不合并脉络膜脱离。

3.玻璃体切除手术: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应用较广泛,多数研究证实了较以往其他手术术式有更高的视网膜复位率和裂孔闭合率,且术中眼内硅油填充也被证明较气体填充有更好的预后效果,尤其在老年病理性近视眼底后极部视网膜萎缩严重,未予眼底激光治疗的患者。*斑裂孔是高度近视常发生的一种疾病,*斑裂孔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巩膜扣带术联合或不联合冷凝,激光光凝术,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玻璃体切除术伴或不伴内界膜剥离术、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或硅油填充术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12月2日

爱康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黎刚

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

曝出体检行业“假体检”丑闻:

用护士假冒医生看超声;

甚至有抽了血,

没做检查就扔掉,

直接出结果……

张黎刚直言

“有些同行

用护士假冒医生检查B超”

也有一些同行

“抽了血做都不做,

把血倒掉,

直接出结果”

因为

“真正得癌症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三”

一石激起千层浪,张黎刚的言论迅速上了微博热搜!

作为国内最大体检公司之一爱康集团的CEO,张黎刚的讲话,无疑把体检行业的乱象推上台前。实际上,体检机构的弊端此前已被屡屡爆出:

网友也炸锅了!

体检到底有多赚钱?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预测,年我国健康体检人次将达5.75亿。

年我国体检市场容量已经超过亿元,预计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亿元。

体检行业在发展规模的同时,质量却没有跟上!

体检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但问题重重的体检机构让人如何相信?

人们消费水平提高了,健康意识增强了,体检已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体检行业也因此迅猛发展。

然而,体检市场迅猛发展的背后是无序发展、野蛮生长。

举个例子,今年8月,国内某知名民营体检机构的一家门诊部,被证实存在冒名医生、体检报告无医师手写签名、违规开展CT放射诊疗活动等三大违规行为。

郑州市健康管理协会秘书长郭艾梅回忆近10年来的行业发展,她表示,体检行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这些:

“套餐式”项目过于泛滥,没有个性化,没有针对性。

“套餐”的体检模式太商业化,误导了很多人。一个单位多个人去体检,只用一个“套餐”,或者只分男、女两个“套餐”。对于有些人,套餐项目不全;对于另一些人,很多项目多余;对于一些高危人群,这个套餐会造成漏检。

体检项目的设置,应该因人而异,结合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生理特点,对某些疾病的高危人群,要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查,那些大而不当的“套餐”,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适用的。

有的体检医生是“无证上岗”!

从业资质是更严重的问题,医院体检科医生透露,体检中心B超科的医师来源,有的是求职应聘的,有的是同行介绍的;有的B超科医师有资质,有的没有资质,也就是“无证上岗”。“无证上岗”人员,在民营的体检中心是很普遍的,医院中相对少一些,但是也存在。

“无证上岗”现象也存在于其它检查项目中,比如骨密度、动脉血流检查、动脉狭窄检测等功能医学检查,普遍安排护士操作,这类人员无法保证检测质量安全,只是一个“熟练工”。

体检“流水线作业”,单位时间内体检人次太多,体检质量存在问题。

“超声科做得好不好,决定了一家体检中心的成败。”医院的超声科医师说,超声科最容易出现漏检,也最容易落下“证据”。

血常规、血脂、血糖等检查数值本身就会有波动。但超声不一样,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一旦漏诊,会延误最好的治疗时机,尤其是癌症。

在某些体检机构,提倡“速度决定一切”,检查速度决定了体检中心的效益,决定了体检医生的工作业绩、工资收入,决定了体检的准确率,决定了体检质量。

一位B超科医师说:“质与量,确实是一个矛盾的事情。如果把体检人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能够提高质量;但是,如果把数量控制下来,那机构与个人的收入就会受到影响。”

有些“高端体检”,只是价格昂贵,并未提供相应价值的服务。

不是价格越高,就意味着体检质量越高。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端体检”出现,有人开始质疑:高端体检只是价格虚高,体检项目基本上很难突出差异化,所谓的“高端体检”还处于比拼规模、环境、设备、人员、服务等阶段。

有些“高端体检”只是体现在华丽的设计、舒适的装修、空姐式的服务上,而并非是医生水平更高、检查更精准、后续解决问题更高效。

“高端体检”需要体现在个性化服务方面,而不是在未明确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把很多不必要的体检项目加进套餐里、抬高价格。

有些民营体检机构,拉低价格争夺市场,影响了体检质量,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有些单位的团体体检,能把价位谈到每人多元,甚至几十元,这种价位的体检,能否起作用,值得怀疑。无底限地拉低价格,是一种低水平竞争,最后也拉低了行业的整体水平。

医院体检科主任介绍,近些年,因为受“价格战”影响,该机构已经不愿再接“公务员体检”这类项目,因为太低的价格无法保证正常成本。一些民营机构因价格优势,逐渐取代了公立体检机构。

体检是一项医疗行为,不能用人民币标示的价格去衡量这项服务划不划算,超低的价格怎么保证医疗安全?怎么保证试剂合格?怎么保证人员资质?

体检该去哪里?

根据《中国体检行业互联网化专题研究报告》显示,医院体检中心市场份额占比达到72.3%,而民营体检机构占比仅为19.6%。在国内体检市场,医院占据了绝对主体。绝大多数居民对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疗设备的认可程度远远超过民营机构。

事实上,国家并非没有体检行业的规范。但各地卫生主管部门目前对体检机构的监管,主要是每年核查基本资质,对日常业务缺乏有效规范和约束。

可见,完善立法,加大违法成本和监管力度,也是当务之急!

据健康时报报道,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中国最新癌症数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在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达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0%,死亡万例。也就是说,全国每天约1万人确诊癌症。

大多数人在40岁之后癌症发病率快速提升,80岁达到高峰;肺癌为发病率、死亡率双率第一;甲状腺癌快速上升;死亡率排前的癌症主要是肺癌和消化系统癌症。

为什么癌症发现都是晚期?因为很多中国人都在假装查癌!其实压根没做对!为什么很多中国人都在“假装防癌”

首先是技术限制问题,其次是技术水平问题。

以死亡率最高的肺癌为例,现实中,我国很多地区检查肺癌还在用X光片。

要知道,X光片检出早期肺癌概率只有0~15%,非常低。通常,X光片所发现的肺癌基本已经属于中晚期了。这是因为,43%的肺部面积和心脏、纵隔等组织重叠,早期肺癌很容易被当作慢性炎症治疗。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拍个正片就走人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上班族每年都有单位体检,却依然无法发现癌症的原因。

人人必知的8种常见癌症筛查

癌症筛查是一种更专业

针对性更强的体检方式。

哪些人要做?

要做哪些项目?

怎么做?

都是有讲究的

正是其与一般健康体检的根本区别所在。

1肺癌筛查:千万记住用CT

X光片检测肺癌,由于其分辨率低,因此检出率比较低,如果胸部X光片检查诊断是肺癌,临床常常就已经到晚期了。可以说,用X光片查肺癌,完全是在假装防癌。

专家建议:用高清CT检测肺癌,由于分辨率高,肺癌肿瘤在1厘米,甚至0.8厘米时即可被查出。建议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体检中把X光片换成CT。另外,更推荐大家用低剂量螺旋CT查肺癌,加上几个生物标记,检出率可以到90%以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2乳腺癌筛查:千万记住用乳腺钼靶

有些人认为CT是万能的,并非如此。

专家建议:对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首先建议通过乳腺钼靶照片来判断。相对于乳腺CT,核磁检查效果明显更好。

3宫颈癌筛查:千万记住用TCT

很多人一说检查宫颈癌,首先想到HPV检查,其实HPV是对病因的检查。真正有效检查宫颈癌的是TCT检查。

专家建议:TCT即液基薄层细胞检测,与传统宫颈刮片巴氏涂片检查相比,明显提高了标本的满意度及宫颈异常细胞检出率,目前已普遍应用于临床。TCT宫颈防癌筛查对宫颈癌细胞的检出率能达到90%以上,同时还能发现癌前病变,微生物感染如霉菌、滴虫、衣原体等。

4前列腺癌筛查:千万记住做PSA筛查

专家指出,腹部彩超根本查不出早期前列腺癌,甚至连确诊作用都没有。筛查前列腺癌,最好的检查就是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专家建议:50岁以上男性,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项目来排查前列腺癌。PSA价钱更加低廉,是早期筛查前列腺癌特异性的最方便、敏感的方法。

5食管癌筛查:千万记住做内镜检查

提到食管癌,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做什么检查。做好的方法就是做内镜检查。

专家建议:推荐对食管癌高危人群先做普通内镜检查,并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或电子染色内镜等精查,如内镜下没有发现可疑病灶,则定期随访;如内镜下发现可疑病灶,则进行活检病理,根据不同的病理结果采取相应随访复查和处理方案,比如轻度异型增生建议3年随访一次。

6胃癌筛查:千万记住做胃镜检查

胃癌筛查主要是胃镜检查,其他方法检出率都很低。

专家建议:胃癌高危人群可考虑直接进行胃镜筛查。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则取活检送病理学检查,后续根据活检病理结果采取相应的随访复查和处理方案。

7结直肠癌筛查:千万记住做肠镜检查

结直肠癌筛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肠镜检查。在很多体检中,很多人最不愿意做肠镜,往往会忽略。

专家建议:45~75岁:粪便免疫化学试验(每年);或高灵敏度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每年);或多靶点粪便DNA检测((每3年));结肠镜检查(每10年);或CT结肠成像(每5年);或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每5年)。非结肠镜筛查试验的所有阳性结果都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健康状况良好,预期寿命大于10年的成年人应继续筛查至75岁。

8肝癌筛查:千万记住甲胎蛋白+B超

很多人体检时都会选择做腹部B超,以为这样可以查出肝部问题,其实很容易漏诊。

专家建议:高危人群(乙肝病*和/或丙肝病*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曲霉*素污染食物、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年龄40岁以上,建议考虑每半年筛查一次,国内多数专家建议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发现异常进一步考虑CT或磁共振检查。

不同年龄段的体检项目也不同

医生说,

体检十年一关卡,

关键看你在哪个年龄阶段!

20岁:查传染病

项目:肝功五项、血常规、胸部x光

20来岁,身体各项功能包括抵抗力最佳,就不用体检了吗?并不是!

我们出生的时候会注射多种疫苗,这些常规疫苗大多并非终身免疫。到了20多岁,人体内抗体很可能已经低于正常防御水平。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补种疫苗,身体就会处于无保护的危险状态。

此外,20多岁的年轻人刚毕业走上社会,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各种肝炎、消化道感染的几率就增加,再加上年轻人处于性活跃期,所以感染性病等各种传染病的机会也就大了。

专家建议:

建议20多岁的年轻人体检时,要注意传染病的筛查,比如肝功五项和血常规;

还要注重胸部X光的检查,因为肺结核在年轻人中也很多见。

30岁查血糖

项目:餐后血糖、糖耐量试验

糖化血红蛋白

30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