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白癜风郭可江:扎根农村回报家乡——聚焦李文祥家乡范县_河南
本报李铮本报通讯员王永乐王广艳
生在农村,年仅28岁,圆圆的脸、着一件普通衬衫、说话风趣坦率初见此人,谁都不会轻易将他和千万富翁联系起来。大学毕业两年,靠着诚实守信,辛苦打拼,他在有机蔬菜生产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走出了新型农民的成功之路。
他就是范县老家菜园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总经理、汇金中财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老板郭可江。
吃苦耐劳是他的财富
说起我现在的一点成绩,不得不说我小时候吃过的苦,那时候觉得苦,现在想想反倒是那时的苦成就了我。郭可江满脸自信。
他出生在范县龙王庄乡付金堤村的一户普通农家。祖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到了郭可江这一代也无多大的改善。父母大半辈子面朝*土背朝天,识字不多,却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把三个子女相继送进了学校。
郭可江自小头脑聪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校和家里都对他寄予深厚的希望。
天有不测风云。高二那年,郭可江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三个孩子又都正在读书,生活一下子似天塌下来一般。
娘,我不想上学了。为了减少家里的负担,郭可江多次要求退学。
不行,家里就指望你上出个名堂,砸锅卖铁也得上学。母亲严厉拒绝,人,穷不怕,只要心不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母亲的话刻在了郭可江心里。他懂得了什么叫做坚强与自立,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行,收起父亲去世带给他的伤心与难过,学习更加刻苦了。终于在2004年,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中央财经大学。
受惠桑梓让他感恩社会
大学是考上了,可5000元的学费对于郭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几年,能借的亲友他们都借遍了,已欠下了近两万元的债务。
母亲卖掉了家里的存粮,又从亲友邻居处借了一些,可还远远不够。郭可江也利用暑假去做家教,可几百元的薪酬对于5000元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正当一筹莫展的时候,范县桑梓助学基金及时对他伸出了关爱之手。他成为了桑梓助学第一批受助学子,领到了5000元的助学金,顺利进入了大学的校门。
在2004年和2005年这两年间,他勤工俭学,每天晚上,都要骑自行车往返20多里路去学生家里辅导,两年来,风雨无阻。他诚实做人、信用做事的态度,获得了学生家长们的好评。
时任北京兴业银行廊坊分行行长的段其武,是范县人。他得知郭可江的情况后,在2006年和郭可江结成了帮扶对子。对郭可江经济上的帮扶和生活上的支持,让郭可江觉得自己有能力了一定也得帮助别人。
2008年,郭可江取得了中央财经大学的毕业证书,并进入兴业银行做了一名理财规划师。
那时,自己的工资虽然不高但还算宽裕,想起当年自己受资助的情形,就觉得该为社会尽一份力了。郭可江笑着说。
自那时起,他向桑梓助学基金每年捐款30000元,还向范县希望中学,进行了每年5000元的捐助。他是范县桑梓助学的第一批受益者,也是第一批感恩回馈桑梓的受助学子。
回报家乡是他的心愿
认真踏实的工作,诚实守信的待人之道,让郭可江通过盘下一家餐馆,挖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可春节回家,总觉得有些东西沉沉地压在心头:这么多年,家乡还是那么穷!
成功,只能是他一个人的成功吗?不能,他是家乡的儿子,他一定要为家乡做点什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的饮食理念成为了大家的追求,郭可江迎合人们的这种消费心理,在*府的扶持下,个人投资3000万元注册成立了以老家菜园为商标的有机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建了一个占地1000亩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
自2011年3月份动工建设,现已初具规模。每天向外界输出蔬菜1000多公斤,覆盖了周边的农贸市场85处,超市24家。
滴滴养育恩,浓浓故乡情。郭可江与桑梓签订了回报桑梓承诺书,老家菜园生产的菜每销售一箱,就向桑梓捐献出一元钱,以此回报家乡。
老家菜园的建立,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50多个,带动农民致富,拉动了家乡经济的增长。
基地已经和中国农科院达成了合作意向,争取2012年,基地再扩展增加500亩的面积,各类有机蔬菜生产能力达到400吨/年。为家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引领家乡人致富。郭可江说。
可江这孩子出身贫苦,但是年纪轻轻就靠自己打拼致了富,还自己富了不忘乡亲,真是个知恩图报、不忘本的好青年啊。村民王天华说。
我会一如既往地带领家乡人早一天脱贫致富,我永远不会忘记是家乡父老养育了我,我永远是农民的儿子这就是郭可江,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致富不忘家乡的民营企业家。
手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李文祥当年放弃干部的待遇,回到故乡隐功埋名当了一位农民。事业有成的郭可江也毅然回归故土,默默无闻扎根农村造福家乡,是三平精神的忠实践行者。